中国最早的药墨大约开始于三国时期

元末明初的史学家陶宗仪在《辍耕录》云:”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

古代用于书写的“墨”,系天然墨或为半天然墨——石墨

此类墨以天然石碳制成,使用时在砚石上磨成粉末,再掺水溶为汁,蘸于笔端即可书写。

秦汉时期,始出现纯人工的松烟墨,以松木烟灰为原料,拌以漆、胶制成。松烟墨质地细匀,远胜石墨,对书写极为有利。

随后几百年来中国一直取古松烧烟制墨,竟把松林也砍伐殆尽了。宋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由于松树资源短缺,因此迫切需要寻找的新的制墨原料,于是出现了用桐油或添烧类加工制成的油烟墨。人们燃烧菜籽油、松脂油、桐麻油等得到的油烟来造墨。

明清两代普遍采用桐油来烧烟制墨,桐油产量大。较之松烟墨,油烟墨色泽亮丽、富于光泽,为后世文人士子乐用。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墨,当然也有例外。

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

中国人在东汉时发明了墨锭,由于墨锭的出现,因此魏晋以后的砚台就不再附有研石了。

墨锭是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压成墨锭。墨锭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半月形、圆柱形、鸟兽型等。

我们在选择墨锭时,要看它的墨色。

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光的为最劣。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绘画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的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最早的药墨大约开始于三国时期

三国时魏国书法家韦涎改进造墨的工艺,他把珍珠、麝香等贵重药物搀入墨中,造出了“仲将之墨,一点如漆”的人工松烟墨,因而被后人尊为墨的发明者

至南唐时,有在墨中加入藤黄、冰片、犀角、巴豆等各种中药,使墨“芬芳馥郁”、“其坚如防”,一时官宦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竞相争用。

药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不受虫蛀,利于保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