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出于明代的《本草纲目》

到明朝时,线香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

关于香的典籍种类更多,尤其是周嘉胄所撰的《香乘》内容十分丰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例如:香附子,“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烟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

《本草纲目》不仅论述了香的使用,而且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如书中所记: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这一制香方法的记载还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

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

它们的造型优雅、铜质细腻,色泽分为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藏经纸色五种,极其美观,炉底有真书阴印阳文“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俗称“宣德炉”,成为后世传奇。

因为宣德炉深受使用者青睐,所以后世仿冒者极多,乃至坊间所见的宣德炉什九皆为赝品。

“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现在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香炉主要是用于宗教焚香的场合,而在小姐的闺房里则常常用做成鸭子形状的香炉来焚香,叫做“香鸭”。

香鸭分为底和盖两部分,肚内中空,可置线香,香气从鸭嘴的孔洞里往外散发,十分雅致可爱。

用香炉焚香同样可以达到洁净空气的目的,所以当香炉流行开来以后,香薰就渐渐少见了,不过在宫廷殿堂等空间高大的场合仍然在使用传统的香熏,如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银香薰和故宫里的清代景泰蓝香薰都制造得非常精美,极尽奢华之能事。

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