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早的留法女画家是方君璧
方家姐妹与汪精卫私交甚厚
方家是福州的大族,和辛亥革命有很大关系。方家男女分开排行,方君璧排在第十一,故称十一姑。七姑方君瑛,可是个了不起的女人,一度和汪精卫的私交特别好,故以前坊间曾出现有关汪精卫恋爱史的书籍。方家儿子排行第四的方声濂(早故),他的妻子曾醒,是早年同盟会的一员女将。后来被军统特务在河内暗杀的曾仲鸣,就是曾醒的弟弟。老七方声洞,两度赴日留学,先后在成城军校和千叶医校就读,后来参加广州起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05年时,21岁的方君瑛,携带寡嫂曾醒,一起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孙中山对她们十分尊重。
当时,无政府主义特别流行,方君瑛担任同盟会暗杀部部长。汪精卫、曾醒、方君瑛、黎仲实4人,天天商量如何暗杀清廷大员,借以振奋人心。此时,远在南洋马亚西亚的橡胶富商女儿陈璧君,为了逃婚,独自到了东京,加入同盟会,和方君瑛住在一起。汪精卫长相英俊,风流倜傥,本和方君瑛十分要好。陈璧君来后,就拼命追求汪,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方君瑛是个很识大体的女人,见此情况,就默默地退了出来。后来,社会上流行的(汪精卫恋爱史),就是说汪、方、陈的三角关系。识者以为,倘汪和方结合,汪的一生历史,可能重写,因方君瑛是个十分自谦、了不起的女人,不像陈璧君那样凶悍跋扈。
汪精卫当年谋刺摄政王载沣,就是在方君瑛这位“暗杀部长”的主持下进行的。陈璧君小方君瑛7岁,当时大家叫陈为“七妹”,叫曾醒为“三姐”。汪精卫、方君瑛和陈璧君,都是订过婚的人,但都先后解除了封建婚约,方君瑛且终身未嫁。1909年,汪精卫、黎仲实等去北京谋刺摄政王,陈璧君坚持偷偷跟去,虽方君瑛力劝也无效。从此,方君瑛毅然割断对汪的情丝,成全了陈璧君。但汪、方、曾、陈4人的关系一直极好,由于方君瑛的豁达大度,感情胜于手足。
“七姑”方君瑛在同盟会的威信很高,孙中山、胡汉民、朱执信等对她和曾醒,均十分尊重。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要方君瑛出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她力辞不就,说:“革命无成,不想做官。”后来,方君瑛勉强同意担任福州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由曾醒任监学(教导主任)。1914年,方君瑛和曾醒辞去工作,和汪精卫、陈璧君等一起去法国。曾醒带了幼弟曾仲鸣,方君瑛带了十一妹方君璧,这二人长大,就在法国结婚。方君瑛在法国,身边有不少四姓求学子弟,故生活十分艰苦,但方君瑛不仅安排得妥妥贴贴,自己也在 1921年秋获得数学硕士学位,成为中国女性在法国得此殊荣的第一人。
期间,方君瑛独自忍受着感情上的痛苦,顾全大局,始终把已和汪精卫结婚的陈璧君,当作亲妹妹看待。汪精卫后来虽成为大汉奸,但他在私生活上却不乱来,把对方君瑛的情感一直埋在心底。1914年,汪的第一个儿子在法国出生,名为汪孟晋,一切全由方君瑛精心照料。汪为了感谢方君瑛,特为儿子取了个号,叫“文婴”。“婴”、“瑛”同音,留作永久纪念。方君璧的名字,也是汪精卫起的。
方君璧原名“君玉”,君瑛嫌“玉”字太俗,就叫汪改名。汪笑说:“七妹叫璧君,这真巧了,两家都是以‘君’字排行。陈家的‘君’排在下面,你家的‘君’排在上面。七妹既那么喜欢十一妹,不如将名字倒一倒,就叫‘君璧’吧。”从此,方君玉改名为方君璧。由此可见,汪、陈与方家关系之深了。方君璧虽从不过问政治,但她的丈夫曾仲鸣,却是汪精卫“改组派”最最重要的人物,地位在顾孟余、陈公博之上。1939年,军统要刺汪精卫,却在河内误杀了曾仲鸣。方君璧也身中3枪,受了重伤,后幸而痊愈。汪夫妇就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更加爱护了。所有心腹之事,全对她讲,重要的东西,也都交她收藏。汪精卫有二子三女:长子汪孟晋、次子汪文悌,虽非纨绔子弟,却都是庸才,不成大器。长女汪文惺、次女汪文恂,均为一般人物。三女汪文彬,则一直在印度尼西亚当修女,就更不问世事了。因此,汪夫妇在日伪即将失败之时,将上百箱有历史价值的重要东西,包括一本汪精卫《日记》,交给方君璧保管,就是件顺理成章的事了。
方君瑛这个女人,柔情内藏,外向刚烈。她既割断了汪的情丝,又目睹国事腐败,无力回天,竟于1932年6月12日,在上海吞服大量吗啡,自杀身亡。她在遗书中写道:“君瑛之死,乃出于自愿,非他人所迫也。盖因见社会之腐败,不可救药,且自己无能,不能改良之,唯有一死耳!在世甚觉无聊。我对不起所有爱我者,我已去矣,所有之恩惠,来生再报吧。”遗书中语意含蓄,识者均认为“所有爱我者”一语,主要是指汪精卫。方君瑛死时,汪正在广州,得讯如丧考妣,接连发电及写信给曾仲鸣和方君璧,字里行间,除痛悼死者外,充满了一腔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