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首个“哈迪德”建筑是广州大剧院

2016年3月31日,世界著名的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扎哈-穆罕默德-哈迪德女爵士,DBE(Dame Zaha Mohammed Hadid,1950年10月31日-2016年3月31日),在美国因心脏病去世。

哈迪德生于伊拉克巴格达,后来定居英国,于2004年成为首位获得普利策克建筑奖的女性建筑师,在国际建筑界享负盛名。

哈迪德大学本科阶段在黎巴嫩就读于数学系。1972年,她从黎巴嫩搬到英国,就读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后,才正式开始学习建筑。1977年,取得硕士学位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工作,并成为建筑联盟学院的老师,直到1987年。

1980年,哈迪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

1994年后,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教席。

Guangzhou-Opera-House(图:广州大剧院——“双砾”,扎哈-哈迪德设计)

直到1980年前,哈迪德基本上以教职为重心发展,曾先后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的哈佛大学任教。

1983年,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开始出现在重要国际建筑竞图的入选者中,使她引起世人的注目,一开始是1983年香港的“峰”俱乐部(The Peak Club),接着是1986年柏林的Kufurstendamm购物街,都是一等优胜奖。

然后是1989年杜赛道夫的艺术媒体中心和1994年的卡迪夫歌剧院。

哈迪德的事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94年,她在威尔士首府卡迪夫一个歌剧院的竞标中获胜,但是她的设计方案受到当地人强烈反对,最终被弃用。这名女建筑师坦言,在卡迪夫设计项目失败后,约6年时间她没接到设计项目,收入全都是靠教课、演讲等。

这位知名女建筑师以复杂的曲线造型、大胆和未来派建筑设计著称,她打破了人们印象中传统建筑那种方正、规则、对称为主的常规,而使用许多流线形、不规则及看似扭曲的结构造形,虽然她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许多惊叹之作,但也因这些建筑而饱受争议。

建筑师彼得-库克说:“她的作品很特别,很少有人敢这么设计。”

很多人会说,扎哈的作品形式大于内容,但在参数化设计领域,她这些极富流线型特征的建筑的确是这一技术实践的最佳范本。许多人或许现在还不能接受这种出位的建筑,她的作品被称作“未来派建筑”。

她有次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达:“我的目标是创造各种层次的流动空间,希望能够改变我们从19世纪工业时代中延续下来的对建筑的旧有认识。”

2004年,她赢得建筑领域最高荣誉普里茨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位赢得该奖项的女建筑师;201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她为爵士;2016年年初,她赢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颁发的“皇家金奖”。

她的设计才华也不止于建筑,还包括了室内设计与产品设计,1985年,扎哈-哈迪德曾为伦敦Bitar品牌设计过家具与室内装饰。

其承接的建筑案中,不少室内设计都出自哈迪德之手。

哈迪德崛起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国香港的“香港之峰俱乐部”

哈迪德于1982~1983年“香港之峰俱乐部”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是她设计开始崛起的一个代表性作品。方案的获奖与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有很大的关系,正是矶崎新的慧眼,把她的方案从初审淘汰的名单中拣了回来,这之后一跃获得首奖。

矶崎新在评价这个方案时说: “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

这座建筑被设计成一系列巨大而抽象的花岗岩几何体。4个巨大的管状物抽象自山下的摩天楼形象,被躺倒戳入削去山尖的山头。这件作品的惊人之处在于这些线形的管和人工地形之间体量的剧烈冲击。

4个管状物相互扭曲,每个都带有与它者冲突的意象。内部功能单元结构因此被打乱,墙被折叠或弯曲,封闭的空间被打开,原有的正交格网崩溃。

每个冲突都不尽相同,所以每个部分都以不同的方式破碎。

上面的一对管状物与下面的一对竖向拉开,产生一个深深的空洞。在这个空洞处悬浮着入口的甲板、游泳池、浮动平台、小吃柜台和图书馆等建筑单元。

通常人们都会一笔带过扎哈1983年这段传奇的经历,可是,这一经历来自她在伦敦AA建筑学院所研究的课题,那就是在她的荷兰导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指导下完成的“向马列维奇致敬”的毕业创作。

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老师:“库哈斯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是我在AA学习时很重要的两位老师。他们对我作品的理解和热心教导点燃了我的建筑抱负。当时,我有一个新的想法——创造新型的、流动性的建筑语言。你要知道,在70年代,这种设计风格还是非常前卫的,但他们很鼓励我,并指导我去探索。”

这些非建筑的抽象绘画作品,直到扎哈在香港中标之后才受到建筑界的重视,1983年扎哈开始在AA建筑学院举办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一直在世界各地巡回,这些成果来自她对俄罗斯构成主义的仰慕。而她想在建筑实践中实现绘画中的梦想,香港设计的中标,就是她辉煌的第一步。

哈迪德在中国内地的首个作品是广州大剧院

2010年5月9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珠江西路1号的广州大剧院正式启用。其外形独特,犹如一山丘上置放了两块被珠江水冲刷过的灵石,被称为“双砾”或“圆润双砾”。这座富有奇思妙想的建筑历时5年完成,总投入13.8亿元人民币。

它的设计者正是曾设计出一系列享誉世界作品的哈迪德,凭借其前卫的设计风格,被称为建筑界的“时尚女魔头”和“曲线女王”,而广州大剧院是哈迪德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

2012年哈迪德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广州大剧院的设计构思灵感来源于精致风雅的中国园林。在她看来,中国式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身在其中,人们能感受到一种“永恒与宁静”。

深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哈迪德追求:“目的是让广州大剧院和环境中的自然系统一样,充满连贯性与美感。”

21世纪初,她曾经为北京物流港项目做过设计,但那个项目最终流产。

投入超10亿人民币,占地4万6千平方米的广州大剧院的造价,出乎甲方的预料,因为投标时的工程总造价(不含地价)约8.5亿元人民币。当然,超出想象的施工难度,也使得工期被迫延长,但是扎哈坚持认为,像广州大剧院这样的建筑,跟普通办公楼不一样,它将在这个城市停留更久的时间,它将给城市的文化带来冲击,因此在预算的判断标准上,不可能和办公楼一样,这就是哈迪德在创意上绝不向预算妥协的态度。

扎哈说:作品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是我们的建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部分。
在我们所有的设计项目中,我们都会事先对项目周围的景观、地形和人流进行调研。接下来,我们会根据调研的结果草绘一些会与周围环境产生视觉联系和动态变化的线条。
广州大剧院的设计,必须在其文化气息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中扮演独特的角色。我们当时知道,大剧院将会是一个结合人文与商业的CBD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设计了抬升的建筑物以吸引游客。同时我们使用相互呼应的“圆润双砾”设计,使它与珠江相映成趣。如今的广州大剧院,就像两块被河水冲刷得光滑的鹅卵石,它独特的双砾设计为这片区域添加了江河元素。

扎哈:我对这个工程很满意,能看到大剧院竣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经历。世界上很少有地方能像这里一样,找到既高瞻远瞩而又对自身城市充满着激情和自豪感的客户,他们对设计持有最高要求,同时又能创造机会让建筑师尽情发挥。

当人们走近广州大剧院,或许会有这样的感觉,它虽然屹立在周围都是超高层的环境中,但是,建筑所具有的气场和散发出来的气质,使它成为那个区域中的磁场,它是一个不高的、但有标志性特征的建筑。

在广州的珠江新城,哪栋建筑最受欢迎,只要看看每天有多少人在它周围散步和合影——广州大剧院的设计和建造,向大家演示了一座英俊的文化建筑是怎样成为城市的风景线和新名片的。

从广州大剧院开始,有更多的哈迪德作品在中国竣工。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她与SOHO中国合作的一系列商业办公建筑,包括北京的望京SOHO、银河SOHO和上海的凌空SOHO等。

扎哈-哈迪德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且在思想而非艺术家里排名第一。扎哈本人对把她放在思想领袖的栏目而感到自豪。

扎哈说:这是一份荣耀。建筑是一份相当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建筑师的作品会给那些在建筑物内生活或工作的人们带来长期的影响。建筑是一种载体,它必须融入并适应这种新的社会生活。在这个时代,新事物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复杂性的出现,而建筑就是要诠释这种复杂性。我认为是时候要摆脱亨利-福特的工业社会大都市建筑风格的束缚了。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符合新数字化社会的、多中心的城市建筑格局,以应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更多复杂性,简单的公式不再奏效。

哈迪德于2016年3月逝世后,她生前设计的广州大剧院从2016年4月2日起免费开放一周多,以表达对她的缅怀之情,同时也让公众更多地感受“结构主义建筑之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