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专业从事话剧教育的学校是上海的通鉴学校

该系列: 上海通鉴学校 共 2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1907年10月,春阳社在上海兰心戏院公演新剧——《黑奴吁天录》,这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戏。

春阳社受在日本东京由李叔同等中国留学生创建的春柳社影响,由王钟声创办,是我国境内首家新剧团

王钟声,我国上海早期话剧的开拓者、先驱者。原名槐清,艺名钟声。早年赴德留学,1906年回国,先后任教于湖南、广西,并于此间参加同盟会。

1907年至上海创办春阳社,还创办了我国首家专事新剧教育的学校——通鉴学校。校长沈仲礼,实际主持人王钟声、马湘伯。

这所学校因缺乏新剧教育的师资和经验,一直未能开展正规的教学。

学校创办之初,由开明人士马湘伯、沈仲礼出资发起,招收了数十名有志于话剧事业的学生。学校主要是通过排戏的方法从实践中学习。

经过2个多月的教学和排练,1907年10月用春阳社的名义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首次公演,演出剧目是许啸天根据美国作家H.B.斯托夫人(1811—1896)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黑奴吁天录》。

这次演出虽存留了大量戏曲手法,但由于编剧采用了分幕制,舞台上使用了写实的灯光布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8年初,新剧活动家任天知从日本回国,他和王钟声合作筹办通鉴学校的另一次公演。同年3月,在上海春仙茶园正式公演王钟声根据英国作家哈葛德同名小说改编的5幕话剧——《迦茵小传》。剧中男女主角分别由任天知和王钟声扮演。

这次演出除了保留上次演出的话剧特点,同时完全取消了锣鼓、唱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新剧活动家徐半梅认为它“把话剧的轮廓做像了”,标志着中国早期话剧在形式上已经趋向定型。接着,王钟声率领学生赴杭州、苏州等地公演,1908年4月在上海停止活动。

通鉴学校的活动虽然只有半年多时间,但它在中国话剧创始时期培养了第一批话剧人才,如汪优游、查天影、肖天呆、陈镜花等,他们后来都成为早期话剧的名演员。

通鉴学校在其活动中,创作、演出剧目还有《张汶祥刺马》、《秋瑾》、《徐锡麟》等。这些剧目,或歌颂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或揭露、抨击满清王朝的腐败,对于正走向高潮的辛亥革命,起了有力的配合、推动作用。

1911年王钟声因演革命戏曾遭清廷拘捕,递解回原籍浙江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同年底被袁世凯的走狗直隶总督陈夔龙逮捕而牺牲。

同系列其他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