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书法女博士是解小青

解小青,女,1971年出生于山西太原,从小跟从父亲学习书法,10岁时荣获中央电视台、中国少年报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少年儿童大字比赛”一等奖。

以后多次在全国少年儿童书法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1995年获山西大学先秦两汉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攻读书法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系中国第一位书法女博士

Chinese female calligrapher XIE Xiaoqing
Chinese female calligrapher XIE Xiaoqing
(图:讲授书法创作的解小青博士)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日本广岛大学北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著有《书写教程》、《吴玉如与元略墓志》、《沈尹默与兰亭序》、《从临摹到创作——赵孟頫》等,并为中学生书写硬笔书法教材和小学一至六年级书法教材。

发表《汉字构象取意分类分析》、《赵孟頫的书学思想》、《对赵孟頫“出处”及其时代的思考》、《试论元代文化思潮的多元格局》、《对高校书法教育的一点思考》、《眼睛的作用与审美的改变》等学术论文多篇。2002年应日本广岛大学邀请,赴日讲学。

2005年获“真太阳”国际书法比赛最高奖,并作为华人唯一的受邀者赴日本冲绳领奖并进行艺事访问。同年随中国书协代表团赴韩国参加中韩书展并进行交流活动。2006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奖。

书法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机构收藏。中央电视台十套“历史长河”、香港凤凰卫视“让世界为你喝彩”及《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等皆做过专题报道。

冬日的一个下午,走进了解小青女士位于首都师范大学主楼的办公室。她是中国首位书法女博士,是首都师范大学新上任的科技处副处长,是书法专业硕士生导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拥有着一双明亮大眼睛的神采飞扬的女性。作为我们“寻找时代优秀新女性”大型公益活动的寻访对象之一,她身上所散发出的柔韧毅力,独立精神,聪慧优雅与我们这个时代优秀女性身上的所发散的光芒是相契合的。

她以自己的经历对于时代女性的“新”作了注解。在如今,就业机会的增多,女性在身份地位上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书法绘画艺术当中更是如此。

古代的女性中杰出的书法家、画家亦不在少数,而留下名字的又有几个?《玉台新咏》中记载的仅仅是寥寥无几的数位,她们仍未从附庸的身份中解脱出来。

而现在,女性不仅可以著书立作,更可以开宗立派,工作赋予了女性可以独立的一切资本。工作的另一面代表的是事业,而非职业,职业是一个人谋生的手段,而事业则代表了一种独立意识的觉醒,归属于一种独立感。

工作让女性寻找到自己,实现自己,在前进中不断充实自己,它更让女性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义。至于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感到“寂寞”,这其中深层的根源是因为自身的成就感没有实现,若这种成就感未得到满足便会使人自卑,感觉受压抑,男女皆如此。社会的大方向仍是任认唯才,个人突出的才华是立身的先决条件。

人生是不断地找寻关节点的过程

解小青谈到在现今社会生活中女性的分水岭还是很明确的,大部分女性还是满足于维护自身目前的生活状态。而成就感、幸福感在每个人的追求中都是不同的,二者不能画上等号,有人的成就感更生活化一些,有的人的成就感则更形而上一些。这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选择不同罢了。重要的是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并非是由家庭生活带来的,它应当经由社会生活公共领域建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全职家庭主妇,她的接触面也不会仅仅是她的家人,外出买菜,和市场里的小贩接触,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点,这个点在社会中所处的高度不同,由此而决定了其在社会中位置的不同。这个点由个人发展的纵坐标和他周围的环境的横坐标相交叉构成,他生命的曲线在这个场中由不同的点链接而成。

在现今生活状态基础上上升或者下降,皆有下一个点决定,找准了生活中的点,便是选对了人生的道路,差别在于有的人寻找的时间长,而有的人寻找的时间短,节约了摸索的时间。

面对选择,一个人的成功仅仅由几步或者几个人决定。“有时或许仅仅由一个人决定。”她十分肯定地说。

解小青的人生与书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问过我书法对于我的性格有什么影响?这是我从未想过的问题,到底是我的性格适合练书法,还是书法让我有了这样的性格?我一直未弄清楚。它们从开始便自然地融入到了我的生活中。”

她的生命与书法相依相偎,似乎她便负有此种使命感,对于她而言,书法是她生命的“场”,在这个场中她找寻生命的关节点,选择的正确使她的路途在平常人的眼中变得平坦,似乎一切都在为她所准备,殊不知,机会只会降临到有准备的人的身上,她的幸运,自小学一路读到博士,师从名门,皆因为她快速地找准了自己的点。这种找寻有父母选择的正确,也有她后天的勤奋与努力。

父母对人生道路的良好规划,决定了她的顺畅

自小选择练书法对于解小青来说并未有很强的目的性,她说这仅仅缘自父母传统的中国文人情怀。他们的印象中一直认为“家有财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

写字至少是一技之长,可以成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这一技之长在最初的缘起中也仅仅是为了识字。

解小青是家里的老生子,上有一兄一姐,在她年幼时一直跟随母亲到单位上班,中午不回家。待她渐渐长大,不能再如此“跟班”,父母便将她锁在家中,她的性格又是好静的,可以一个人守着火炉坐一整天等待父母回家。同时她的模仿力也很强,针对她的性格特点,父亲便要她练字,目的也仅仅为了识字。

开始她练习“仿影”,白天临摹,晚上父亲下班回家仔细为她修改。因为她学习的出众,原本学财会的父亲也有意识地练习书法,以便随时给予她最好的教育。等到她进了少年宫,有了专职的老师辅导,无论下雨或者下雪,一路爬坡顶风,父亲接送她数年如一日,从未耽误过一天课程。

那时少年宫的活动十分正规,并且练字所有的纸都免费,用的是上好的宣纸。这种有系统的书法训练一直持续到了她读初中二年级转到国画组。她在1981年获得全国少儿书法大赛的一等奖,与父母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

小学升初中,父母为她选择了一次冒险。在她受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并没有把文化课成绩看得过分重,在她小学四年级时才开始重视她的学习成绩。她小学就读于太师附小,按照平时的成绩在当时她只能报二类重点如太原六中之类,当时与她成绩不相上下的同学为了保险起见也作了这种选择。

然而解小青的父母却为她报了太原五中,这在当时属于省重点,孤注一掷的后果是要么顺利考中要么进入一所不如六中的普通高中。奇迹出现,成绩中等的解小青在小学毕业时考出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她顺利地进入这所省重点学校,太原五中优良的教学管理为她将来顺利地考上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她的“幸运”又表现在了中考时,她三门强项是数学、语文和外语,当年中考时恰恰只考这三门,她以高分考中。即使五中校长早有承诺,因为她在书法上的优秀表现无论考试结果如何都会录取她,但这一次确实她凭借自己的成绩走过的。幸运吗?非也,因为她有所长,一切都构不成障碍。

若干年后解小青回想起父母为她所做的决定时叹谓道,现在有的孩子家长以一切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教育孩子,为孩子请各科的辅导老师,其实是本末倒置的。孩子的判断力及其有限,他们很难真正把握自己,父母看到孩子性格上的特点,运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去思考,为之设计适合他们的道路,若父母自身没有觉醒,自然不会给孩子很好的定位,在起点上选择的错误在今后需要几倍的努力才能更正,这是在时间精力上的双重浪费。父母对她教育上可谓是煞费苦心。

大学时选择专业父母又在她的人生道路上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当时哥哥已经出国,解小青倾向于报考外语专业,若当时选择了这个专业,也便没有今日的她了。再者,以她在书法上取得的成绩她还可以报考艺术系,在大学中继续深造。而父母确给她选择了中文专业,这使她百思不得其解。父母认为中文接触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是一种内在的修炼,书法的精气尽在其中,若没有系统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修炼,字再好也仅仅是外形上。

“小学在书法内,大学在书法外”,内外修炼,使她的书法更上一层楼。

此时解小青又说到自己的幸运,其实在兄姐身上父母因为时间工作等关系并未花费太多精力,而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错过了文革的混乱年代,父母才有余力去为她精心设计一步步的道路。

艺术与人格共同成长—-自我的选择

大学毕业后,解小青有了留校的机会,原因很简单,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教务处一位写毕业证书的老师要退休,她的一手好字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可解小青不满足于单纯的“写手”工作,她报考研究生,想选择一次提升的机会,因为毕业后就可以给学生讲课了。

在选择专业方向上,她费了不少心思。报考古代文学是一定的,但研究哪一段,这需要仔细衡量。并且这个方向的选择也与导师的水平高下密切相关。经过综合考量,她选取了先秦两汉阶段。因为元明清方向重点研究戏曲、白话小说,与书法关系不大;唐宋段学的人太多,过于拥挤;而先秦两汉阶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缘起,由此溯源,能从本质上把握古代文化的脉络。她顺利考上了顾植(请再确定一下老师的名字)老师的研究生。

顾老师是山西大学德高望重的教授,他的人品也是有口皆碑的。当年顾老师只带了她一个,所有的课程都为她量身定做。因为她已经有了很好的小篆根基,所以这门课免修,在老师的家中为她开设古代文化课,老师讲二十四节气,讲天文地理,讲古风习俗,而书法中的气场皆来自于此。

此外顾老师又请了冯良珍老师为她开设古文字学的课程,冯老师的深厚的文字学功底,使她的文字知识更加系统化。山大另一位知名教授姚奠中更是为其讲解《尚书》,姚老师的眼睛不好,在讲课时仍逐字逐句的给她细细讲解,这在当时亦是十分难得的宝贵经验。

在听课时,解小青也仅仅是因为好奇,并没有具体地想到所学的种种会对她生命有何影响,但这一切在她考博时都有了具体发挥,她恍然大悟。古建筑知识与楹联紧密相关,在题联时要考虑房屋格局,门楣、横梁的设置,房屋的用途;二十四节气、农历纪年在落款时都是必不可少的年,书法与古代文化是一体的。而考博时考古代文化,她的硕士课程的所学都有了皈依。

仿佛冥冥中上苍对她博士研究生的消息使解小青的多年学习有了发挥之处。在中文系的数年,书法已经为她的努力给予了回应,登在光明日报上的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招收的业余爱好,在看似与其悖离之际,这则消息让她魂牵梦绕的爱好有了具体所指。若能够师从书法大师欧阳中石门下,对于她的书法艺术生涯意味的是不仅可以拾回原有的高度,并且可以使之提升到崭新的境界中。报考博士研究生,解小青做出了这一影响她一生的决定。这是她人生的第二次冒险。

名师出高徒

解小青顺利地考中了我国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的门下成为了我国首位书法博士。她用“巧合”解释这个“第一”的名称。欧阳先生在1993年申请下了中国第一个书法博士授予点,欧阳先生向全国各界征求意见,1994年便可以招收博士生了,可不幸的是这一年先生因为脑溢血不能招收,于是到了1995年,这一年解小青从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她看到了登在《光明日报》上的招生简章,她考中了欧阳先生的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

很偶然,也很有戏剧性,但生命就是由这无数的偶然组成的。或许我们只能说,因为优秀,天都要等你。

解小青这样阐释“名师出高徒”:名师欧阳先生当之无疑,而高徒则是指眼界高,作为先生带的博士生,解小青跟随他出席许多重要的场合,认识了艺术界、文学界、教育界很多知名人士,这种与学术泰斗最直接接触的机会无疑是最宝贵的。她感叹:“见与不见就是不一样。”真正与生活中的大师交往,让她与曾经只在书籍中保存的思想真时接触发生碰撞,有了参与感,这是无形中最真切的潜移默化。尤其是在帮助欧阳先生与季羡林先生传递消息和资料的过程中,让她见识了一介学术泰斗的风范。

同时,她也珍惜这宝贵的精神财富。解小青说她很乐意与老前辈交流,她敬重他们,更为他们身上所留存的珍贵的文化资源所感染。

听席一句话,胜读十年书,这是绝对真实的写照。但记忆终究是隔了一代人,她的记忆关注点与大师们之间的关注点有着很大的差异。感触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重阳节国家领导人在钓鱼台会见学术界艺术界著名人士,她陪同欧阳先生参加。在场的也有书法家启功先生,由于时隔已久,她似乎已经忘却利润,然而有一次她和黄苗子先生谈起,黄先生记忆犹新,他说当天请启功先生发言,先生耳背,嘴里正吃着什么东西,匆忙站起,含混地说:“今天是中秋节……”在场人士都笑起来,而先生独然不觉。只有在黄先生说时,她隐约地忆起那天是看到了启功先生。

而这场景确是真实地存留在黄苗子先生的记忆中,因为他们是一代人,这种关注点是最鲜活的。同样是参加一个活动,可回忆起的内容却截然不同。两代人之间的差别不言自明。这些大家身上独有而珍贵的历史价值值得我们现今每一个人去珍视去保护。同时解小青谈到她正在与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联系作关于姚奠中先生的专访,为姚先生的学术留影。

“竹月松风”的智慧

解小青是从容的,自小安静沉稳的性格,以及后天书法的历练让她面对任何事都冷静镇定。

她的学习生活自小便比其他同学丰富许多。除了严谨的课堂学习外,她还有丰富的少年宫生活。不同于单纯的美术书法学生,她一直在正常的教学班中学习,但她又比同学们多了许多课外历练,这些生活丰富了她的内心,也开阔了她的眼界。

她还记得第一次在台前写字的情景,那时的她还不如书桌高,要站在厚厚一摞书上才能够得到桌面。表演场合要求字不仅要写得好,更要写得巧,要符合特殊场景对人的要求。因为在叠格中写字,同场的好多小朋友写一首诗或者一段话,却因为纸面有限而写不全面,由此落下遗憾。小小年纪的她只写了四个字“竹月松风”,潇洒飘逸,有条不紊。

岁月荏苒,书法伴随她走过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字如其人,她字中所蕴含的大气、沉稳与灵动与她整个人是契合到一起的。这也是书法带给她的另一种收获。

一次她参加《艺术人生》的一次录制节目,节目采访的嘉宾是唐国强、姜昆和郁钧剑。其中一个环节是要三位嘉宾各写一幅字。在字已经收起来时,主持人朱军突发奇想请书法博士解小青点评,之前并未给过她任何言语提示。突如其来的问题摆到她面前,面对重新伸展开的三幅字,她利用从座位上起身的近半分钟时间思考评语。因为这并非是专业比赛中的评论,尤其是面对三位文艺界著名人士,这次品评是需要机智与幽默。她点到为止或曰粗略地评了一下,与当时场上的气氛相得益彰。

这沉稳是书法带给她的,练字需要胸襟气度,需要宠辱不惊,也只有在大场面中不断地历练才能做到。

她刚刚就任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作行政工作对于她而言又是另一番历练。这是否与之前单纯的教学相违背呢?她在就职答辩中如此回答:“在单纯的带学生时是从下往上看书法,而在这个位置上则是由上向下看,视角不同,看到的景象亦不相同。”

书法是她的立身之本,这已经贯穿到她生活的方法面面,而对于书法的思考也从未间断过,她只是在寻找不同的机会,从不同的视野中去审视,发现其中的不同。在老师指导到一定阶段后,关键仍在于自己的天赋与勤奋。

解小青说她的求学道路很简单,只读过四所学校,工作也包含其中。在她求学的轨迹中,无疑她是幸运的,她幸运地生在一个恰当的时代,在家庭及学习环境中顺利成长,她幸运地遇到许多好老师对她悉心指点,她更幸运地成为了中国第一位书法博士。

而这幸运却又是必然一步步造就的。她认真与执著,天赋与勤奋成就了她的一切。可以这样说,她的每一步都在为下一步打基础,她只是幸运地少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如此而已。人的生命轨迹由无数的点构成,她寻找到自己的点,在对自己的人生做好了定位之后,一路走过,皆是收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