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政府刻书始于五代时雕印“九经”

中国是出版印刷事业最先发达最早普及的国家。早在唐五代时期就奠定了政府刻书、私家刻书和书坊刻书三大出版系统的基础,而且还有佛教寺院和书院刻书两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图书出版体系。

政府刻书即通常所说的“官刻”,指的是中央国家机构以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出版印刷业,它又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

中国古代的政府刻书始于五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

鸦片战争后,政府刻书逐渐衰落,逐渐为近代的出版机构所取代。

政府刻书始于五代冯道奏请刻印儒家“九经”,《五代会要》中对此事件中有所记载,始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

当时政府受了民间印刷书籍流行的影响,为标榜自己崇儒尊经,维持自己统治而采用印刷术刻印图书,从此便产生了政府刻书事业。

所谓“九经”是指当时计划刻印的九种儒家经书,即《易》、《诗》、《书》、三礼《周礼》、《礼记》、《仪礼》、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这些经书直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六月才全部刻印完,一共花了22年的时间,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

五代政府雕印《九经》是我国图书发展史上一项非常重大的事件。

其意义有三:

首先,我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将由印刷方式代替过去的手抄、刻石等笨拙的方式。虽然唐代已经出现了印刷术,但其使用仅限于部分地区,且只在民间流传,社会上通行的基本上还是手抄复制。

到了五代,统治阶级由看不起印本书转为提倡雕印,这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里的影响是巨大的。

以后虽然社会上仍有写本书流传,但印刷实业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图书形式的主流开始由手写本进入印刷本时代。

其次,五代刻书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之先河。经冯道等人的奏请,刻书范围由民间杂书上升到当时被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

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印刷术在当时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它的发展。因为印刷术用以刻经,加之有政府支持,在写、刻、校、印等技术要求上更精了。

最后,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从此产生了政府的刻书事业,即官刻。中央刻书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藏在国子监,所以其刻本称为“监本”,这个制度影响了以后几个朝代。宋代监本就是以五代监本为底本刻印的,宋人称五代监本为“旧监本”或“古京本”。

从数量上看,五代的官刻经书称得上是前所未有的大工程,既集国子监博士儒徒,又召雇雕字匠人,动用了诸多人力、历时20余年。

名为“九经”,实际雕印了12部经书,外加《经典释文》、《五经文字》和《九经字样》等字书,所刊经数与唐《开成石经》相同,并增加了注文,采用了经文用大字、注文用小字双行的古代经注写本的旧式,一套书就有130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