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种稷和麦的人传说是周人的祖先“弃”

陕西省是我国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半坡遗址发现的谷子和菜籽壳,证明当时的半坡人已从事农业生产和种植蔬菜等。

相传开始种稷和麦的人,是公元前11世纪时周人的祖先——弃

“弃”是名,“后稷”是其称号,是中国传统史籍记载的周族姬姓始祖。又称稷或周弃。被周人崇为稷神,以郊礼祭祀。

《诗经-大雅-生民》讲述了周族关于天生后稷的起源神话。诗中载周族的始祖母有邰氏之女,姜嫄(一作姜原),一说为帝喾高辛氏的正妃,本来无子,于是她祭祀上帝求子,而后她在野外踏到了上帝脚印的大指处,感到喜悦,不久便怀上了后稷。怀胎满月,顺利分娩,证明上帝安乐地接受了姜嫄的祭祀。

生后不久后稷被放置在狭隘的巷道上,受到了路过的牲畜的保育养护;

又被放在森林里,得到了伐木人的照料;最后被置于冻实的河冰面上,又有飞鸟用双翅覆盖掩护他。这些都说明后稷得到了上帝神灵的保佑。后人不解后稷为何三次被母弃置于外,造出姜嫄“生子以为不详弃之”的解释,故而后稷得名“弃”。

后稷长到能够爬行时就会自己寻觅食物。幼年时便有伟人的高远志向,他玩游戏时,喜欢种植大豆、小米、麻、麦、小瓜等,种出来的庄稼长得都很茂盛。到弃长大成人后,喜欢耕田做农事,观察什么样的土地适宜种什么,发现适宜种庄稼的地方就在那里种植和收获,民众都来向他学习。如此他在母亲有邰氏成家立业。司马迁的《周本纪》根据《尚书-尧典》及《尚书-皋陶谟》篇载“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

帝尧闻知弃懂得稼穑之道,便举用他为“农师”。帝舜时,黎民百姓缺粮,帝命令他播种百谷,并封他于邰(相传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西南),号曰“后稷”,另外赐姓姬氏。后稷弃死后,传位于子不窋(讹作不窟)“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

然而《尧典》、《皋陶谟》篇均为春秋战国之作,属于根据故事传说的拟作,不可当作实录看待。

战国至秦,关中平原已广泛辟为农田,到处阡陌相连,村落相望,农田水利设施有较大的发展。到了唐代,以长安为中心的水利灌溉网更加扩大,水浇地面积占到当前关中总耕地的1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