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知最早的自由主义诗歌是上古时代的《击壤歌》

中国最早的古诗之一——《击壤歌》,可算是中国史上已知的最早的自由主义诗歌,或者称作无政府主义诗歌。

该诗产生在史称最民主自由的原始社会唐尧时代,“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清明的政治之下,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有一位老人,一边做着“击壤”游戏,一边唱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人们对生活所唱颂的歌是歌唱自己自由劳动而帝王奈何不得的愉悦心情。

从歌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景,也可以窥见到当时的社会现状。这支歌,被后人称为《击壤歌》,最早见于《论衡-艺增》,但文字略有不同,当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诗歌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除因太和之世所以“有老人击壤而歌”之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以后世世代代的人们都神往这样的一种简朴而无所求于人所形成的自由。

20世纪70—80年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发掘了陶寺遗址。这个遗址最引人注目的是“观象台”。学者们鉴定,陶寺遗址的早期约在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100年,中期约在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000年,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间,对应于传说时代中的帝喾至夏末时期。《击壤歌》讲的故事,正在这个时段内。至于治水,大禹的业绩也完成于这个时段内。

既然公权力对种族的生存如此重要,为何出现了对其如此厌恶的态度?

尧、舜、禹三代被视为“大同”社会,而考古发现的贫富分化,此时已经相当严重。掌握公权力的集团已经大量侵吞社会资源。查《史记·夏本纪》,从黄帝到禹,帝位都是在黄帝家族内部传承,所谓尧、舜禅让,不过是因为直系子弟太不成器,不得已在旁系子侄中寻找继承者罢了。可见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公权力已经逐步私有化了。等到“夏传子,家天下”(《三字经》)后,公权力私有制已经固化。

无论历法还是治水,其作用都是提高生产力。然而在公权力私有制下,提高生产力之所得,基本被把持公权力的精英集团获得,而社会公众则沦为隶、臣、妾。对他们而言,生产力提高与否,毫无意义,能够摆脱精英集团的奴役,“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帝力于我何有哉!”才值得向往。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所有能够传诵不绝的诗,都是因为人们对它的喜爱,因此也清楚地显示了这五千多年来,中国人的人生观及政治观。

诗人式的中国人,相信越是无求于人越是自由。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陆游有“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的诗句。所发展出来的人生观,大致有两个重点:一是不肯心为形设,而重视精神生活,最怕物质牵绊;一是不肯陷入人间扰攘,而情愿遗世独立,避开人际关系的纠缠。因此,在精神上,中国人常是很出世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