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规模化种向日葵以榨油的记载出于黑龙江的《呼兰县志》

秋天栽种向日葵,春夏之交时收获。虽然是排名在大豆、油菜之后最大栽培面积的油料作物,但是,向日葵所象征的明媚和朝气,已经让人忘却了它的经济价值。这个“世界级”的农作物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传入中国的呢?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经过研究,考证出它的“海上丝绸之路”。

时间:残破琉璃瓦搅乱“身世”

向日葵的野生种主要分布在北纬30°-52°之间的北美洲南部、西部及秘鲁和墨西哥北部地区。它是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在中国的栽培面积仅次于大豆和油菜,是第三大油料作物。

关于向日葵“抵达”中国的时间,颇有争议。就目前所能查到的多部地方志情况来看,明代纂修的方志物产中有不少关于向日葵的记载,特别是明代以后纂修的大部分省区的地方志的“物产”中,已多次以“小吃”或“观赏植物”的身份对向日葵进行了记载,所以,说明代中后期是向日葵在中国部分省份种植的“诞生时间”,是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

但有些学者还认为,在河南省新安县荆紫山发现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重修玉皇阁时的琉璃瓦,这个残破瓦上出现了向日葵花图案。学者就此认为,向日葵传入的时间可能被大大提前。可是,南农专家觉得,琉璃瓦的年代及其图案所指都仍待鉴定,不能据此断定,目前还是要以史书记载为准。所以,向日葵约在明代中后期传入中国,直至清末、民初才有比较快的发展。

路径:“海上丝绸之路”可能性大

在明代时,中国云南与缅甸之间有“通衢大道”,清代康熙年间,云南、贵州两省的一些地方志中已著录有向日葵,道光年间,向日葵子在两省已被当作消闲小食品,如同西瓜子和南瓜子一般在市场上销售。

但“通衢大道”的零星传输,并不意味着作物栽种“光明大道”的开端。专家说,史料记载,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至波斯湾,将中国丝绸、陶瓷、香料等物产运往欧洲,而中国也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这才是一条有迹可循的“海上丝绸之路”。

据考证:“向日葵很可能就是通过这条路,运到菲律宾,再由菲律宾传至南洋各地,并进一步引进到了中国。而根据记载,浙江地区是最早种植向日葵的,因为浙江临海。”

而另一方面,中国东北是向日葵的“老产区”,俄国最早把向日葵种子运进榨油厂,所以,从俄罗斯“进入”东北三省后,向日葵才开始在中国迅猛种植。

疑问:南京为何不在“向日葵带”?

向日葵虽然在浙江最早“登陆”,可它在当地种植范围却比不上周边地区。专家说,这也许是因为在引进之初,由于生态适应性、有相关替代物或其他原因,向日葵并未能扎根下来。

专家还推断认为,向日葵在中国大量种植,是有“阶梯性”的。首先,以浙江为起点,传入华北地区,并以此为阶梯,向东北地区扩展;接着,从浙江传至湖广地区,这些地区又作为次级传播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比如云南、贵州等地;另外,陕西也是向日葵的集散地,但当时它只是从海外偶然“抵达”,并没有引起重视,还是后来别的地区发现了它的好,于是向西北地区逐渐扩散,并逐渐在中国北部形成一个“向日葵带”。

到了民国,向日葵已达规模化种植。翻阅所有可查阅的资料,专家发现:“虽然当时在中国的种植面积不大,但民国时期向日葵的种植已遍及大江南北,全国23个省区的地方志中均有向日葵的记载。”可是,南京并没有这方面的大量记载。原来,向日葵很娇气,半干旱或轻盐碱地区才是它的热土,又因为向日葵喜干燥、寒冷,所以在温润南方“水土不服”,在南京能零散看到它的身影已经难得。

转变:从观赏花卉到浑身是宝

哥仑布发现新大陆时,航行到美洲的西班牙人把向日葵带到欧洲,开始在西班牙的马德里植物园种植观赏。而向日葵被引种至我国后,同样也是长期被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然后是瓜子食品,最后到了民国,才被用来榨油。

专家说,在考证明代各地的地方志时,向日葵都载于“花类别”之中。直到晚清,《抚郡农产考略》首次提到向日葵“子可榨油”。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车里》才记载云南的一些县用向日葵子榨油,称为“西番莲油”。即便是在其“根据地”的黑龙江省,到了民国十九年(1930年),黑龙江《呼兰县志》(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我国较大面积成片栽培向日葵用来榨油的最早记载

随着科技发展,向日葵的用途也更加广泛:它是很好的蜜源;向日葵子壳可提取色素,用于冷饮等食品着色;向日葵制油副产品—油饼粕品质好,是造蛋白糕点、味精、油漆等的好原料;向日葵茎秆可用做建筑材料,也可用来制取钾肥等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