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在欧洲任教的中国人是郑惟信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亲历了中国的改朝换代,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就曾写下了记载明亡清兴的历史著作《鞑靼战纪》,被认为是研究那段历史的珍贵资料。

与此同时,中国人在这一时期也首次来到了欧洲,1645年赴欧洲学习的郑惟信(西方人称他为郑玛诺)是有确切史料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赴欧中国人。除此之外从1645年到1722年,还有3位到过欧洲的中国人最为著名,他们就是南明“外交官”陈安德、欧洲各国的上宾沈福宗和路易十四的中国翻译黄嘉略。

新航路的开辟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使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默然崛起,逐渐产生了相对于中华帝国的优势,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教徒在这种优势尚且微弱之时,便带着救世的使命来到东方,宣传教化于中土。在这种情况下,天朝子民在新的宗教教义的引导下开创出历史的先河——留学西方国度。其中第一人当属郑玛诺。对于他,方豪在《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如是说:

说到出洋留学,史学界通常称容闳为第一人,从对历史的影响看容闳当之无愧。鲜为人知的是,早于容闳200年,中国就有了第一位出洋留学生,此人就是澳门教会首位中国司铎——郑玛诺。

郑玛诺,号惟信,教名Manuel de Sequeira,广东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人,1633年(或1635年)生于澳门。郑玛诺出生时,葡萄牙人已占据澳门80年,澳门从小渔村变成中、西经济与文化交流的著名港口。福音在澳门广传,不少中国人纷纷归入主的名下。郑玛诺的父亲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圣名安多尼,他与有“安南使徒”之称的法国人陆德神父往来密切。郑玛诺在陆德带领下信主。陆德对郑玛诺非常关爱,他常在日记中称其为“我的中国小孩”或“小玛诺”。郑玛诺在归主后进入澳门教会学校学习,由于成绩优异,深受西教士赏识。1645年,澳门教区正拟设中国神职人员,陆德神父提议率领中国及安南北圻、南圻少年各一人赴罗马深造。12岁的郑玛诺被教会选中,随陆德神父赴罗马深造。

当年12月20日,他们从澳门乘船前往罗马。次年1月14日,到达麻六甲(今马六甲),船随即遭到荷兰人掳掠,他们被荷兰人押送到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监禁。三个月后他们获释,再次西行。船经过印度洋,来到印度果阿。他们离船登岸,经波斯到达亚美尼亚。郑玛诺在亚美尼亚某修道院灵修六个月,因他极富语言天才,很快学会当地语言,与当地人谈吐无异。经过土耳其时,郑玛诺被当成鞑靼人遭到拘押,因其流利的亚美尼亚语而被释放。

历经五年的艰苦跋涉,郑玛诺终于到达罗马。他入读耶稣会主办的圣安德肋学院,以1年10个月时间,完成欧洲中学生4年内的全部课程。1653年加入耶稣会,并转入罗马公学学习修辞学、逻辑学、物理化学、音乐和希腊语等多门课程。毕业后居留罗马,教授拉丁文和希腊文法与文学,中国人在罗马著名的学校中教授希腊文学,在历史上,尚无先例,此举给中国人赢得声誉。

1660年,郑玛诺继续攻读神学,1662年4月在葡萄牙候船期间曾到哥因勃拉大学就读。在欧洲期间,郑玛诺晋铎,成为神父。1666年4月,在受到葡王召见后,和其他14位宣教士自里斯本扬帆东渡,10月到达果阿。由于时值杨光先教难,宣教士被逐,没能立即回国。于是,郑玛诺到孟买以南的一个港口宣教。1668年,郑玛诺返回澳门,在大三巴神学院温习中文,曾上书耶稣会亚洲区总会长,他认为“过去教会长期不让中国人担任神职,而只靠欧洲人前往传道,这对福音在中国传播很不利。”

1671年,他奉康熙上谕,随同闵明我、恩里格到北京,从事宣教活动。此时,郑玛诺身患肺病,又加之水土不服,使病情加剧。在与病魔争扎了一年之后,年龄不到四十岁的郑玛诺于1673年5月26日在北京安息主怀。

郑玛诺游学欧洲二十多年,阅历丰富,知识渊博,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英年早逝,未能施展所学。

郑玛诺的罗马之行,让更多的欧洲传教士对幼小的中国孩子有了更大的信心。郑玛诺之后,不断有中国信徒到欧洲留学,其中山西人樊守义从意大利留学归来,写了一本类似《马可波罗游记》的《身见录》,写自己留学欧洲的见闻。

当时的康熙皇帝看到这本《身见录》,对欧洲很是好奇。加上康熙皇帝年纪越来越大,对死亡很是恐惧,樊守义在《身见录》中宣扬的极乐世界强烈地刺激着康熙皇帝,以前极度反感天主教的康熙皇帝破天荒地在紫禁城接见了这位留学生,从此对天主教也放开了监控尺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