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上证所的第一任总经理是尉文渊

该系列: 上海证券交易所 共 2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尉文渊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早期的“三大风云人物”之一,亲身经历了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进程。

“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早一任总经理”是他职业生涯的最高峰,又令他从最辉煌跌到人生低谷。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作为上交所总经理,本来前途无量的他,因327国债事件受牵连,职业生涯戛然而止。

尉文渊生于1955年,山西孝义(今山西吕梁市孝义市)人,出身于军人家庭,15岁初中没毕业就去新疆伊犁当兵,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兵5年后他复员回上海,在电影院当服务员,不久被选到上海某区委任宣传干部。恢复高考后,他考入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到正在组建中的国家审计署工作,不久当了副处长。

仕途顺利的尉文渊32岁时又被提拔为审计署人教司处长。其后,受时任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的龚浩的赏识,尉文渊被调往人行上海分行金融行政管理处当了正处级的副处长。那是在1989年的1月,他还未满35岁。

1990年初,中国政府宣布将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了筹备小组,由金管处处长牵头,而金管处的工作就由下车伊始的尉文渊负责。1990年6月,在海外访问的朱基市长向全世界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于年内开业。

一张白纸之上,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筹办证券交易所几乎全凭想象。尉文渊曾经表示,最大的难题就是“不懂”,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唯一可以间接借鉴的办法就是出国考察,但当时要出国是很敏感的,几乎没有机会。尉文渊和他的同事们可以说是”少不更事”,一切都是零,大家都是股盲。

尉文渊开始了深入调研。从最容易的选址开始,他逐渐了解交易所建立的各种知识,又从资料中了解到,当时发达国家的交易所主要是口头竞价交易。但尉文渊觉得,应该利用高科技,于是从向人民银行借的500万元筹备金中挤出100万,决定搞电子交易系统。可以想像,当时我们连最简单、最基础的交易方法都没有掌握,一下子就进入电子交易领域,谁也不敢保证此事能够成功,而且,当时连交易所的交易规则都搞不太清楚,在这个基础上编写电脑软件和程序,在技术上也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

1990年1月份,尉文渊有机会到香港证券市场考察,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电脑交易构想竟已走在香港联交所前面!上交所从开业的第一笔交易开始就跨入了电子交易时代,这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这样讲,没有电子交易的技术基础,中国证券市场不可能以这样快的速度扩张,也无法支持现在遍及全国城乡、数千万投资人参与、每天数千亿的成交规模。在电子交易的基础上,尉文渊也顺便解决了股票无纸化交易的问题,在当时,这又是一项具有世界领先意义的创举,推动和支撑了此后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1990年12月19日,尉文渊敲响了“中国股市第一锣”。其时他年仅35岁,被称为“全球股市最年轻的总经理”。

在交易所成立后的3年中,尉文渊进行了多项尝试和改革,比如市场扩容,到1992年底,上市公司数量从最初的“老八股”扩大到近60家;再如扩大交易席位,交易所的会员从16家扩大到100多家,交易席位由最初的50个扩大到上千个,到1993年更是达到了6000个。

另外,他还推出一项极其大胆而富有远见的金融工具创新:国债期货。国债期货和国债回购交易的推出,大大活跃了国债市场,提高了金边债券的声誉,有助于解决当时让政府揪心的国债发行难问题,也是资本市场深化发展的一次勇敢探索。

但也正是3年后的“327”国债期货事件,让尉文渊因负“监管责任”而离开了他一手创建起来的交易所。

“在中国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下搞出一个证券交易所发展资本市场,绝对是一项重大的制度突破,这个政治智慧和决策应该得中国经济改革大奖。”尉文渊自己评价道。在他看来,正是当时的勇敢为现在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如今,重新创业的尉文渊笑对当年的一切,表示自己能做证券市场早期建设的“铺路石”,无怨!

同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