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银行业董事长是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景葵

叶景葵(1874—1949),字揆初,浙江杭州人,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

小名阿麟,字揆初,号卷盫,别称存晦居士。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受维新思想影响,赴赵尔巽幕下,掌理财政、商矿、教育,因代为起草《条陈十策》,而闻名当时。

他是中国银行史上的首位董事长,叶景葵既有协助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坚守银行信用而抗拒中央政府“停兑令”的闪光片段,更在执掌大型银行30年间,倾心扶持民族工商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同时,在民国多姿多彩的银行家队列中,叶氏潜心藏书、校书,发起设立图书馆,是赫赫有名的藏书家。

大清银行末代监督

叶景葵真正的银行家生涯,是在一个银行特大案件暴露后开始的。

1911年三月,大清银行上下乱成了一锅粥:长期担任总行一把手的监督张允言被降职;营口分行总办罗怡被逮捕;中央派出的调查组来到银行彻查账目……

大清银行的这场地震,源自“厚德银行案”曝光。两年前,营口分行总办罗怡利用职权,将大清银行60万两银子私自放给厚德银号,而厚德银号正是他和大清银行理事顾思远合伙私设。同时,罗、顾进一步滥用职权,从大清银行上海、重庆等分行借出巨额资金。银号改为银行后,资金越借越多、且无法还款。

YE-Jingkui(图:叶景葵)

1911年二月,度支部一纸奏书将案情曝光。朝廷随即“空降”38岁的叶景葵,整顿和挽救“大厦将倾”的大清银行。作为国家银行,大清银行是清朝网点最多、规模最大的银行。叶景葵临危受命,在于其谙熟财政金融并富有改革精神。

叶景葵1874年生于书宦世家。早年的叶景葵热衷科举,曾在1898年进京赶考,碰上变法维新,科举失利的叶景葵进入张元济办的新学堂——通艺学堂,渐生自强维新之心、实业救国之志。

1902年,叶景葵入山西巡抚赵尔巽幕府,从此踏入仕途。一年后赵任湖南巡抚,两年后任盛京将军,叶景葵均随行南北,即使考中进士也放弃而未离左右。在盛京担任文案总办时,叶景葵力倡改革,设财政总局,整理财政,并担任会办,“剔除积弊,未及两年,所入骤增,逾千万”。叶景葵善于理财和勇于改革的一面,得到充分展现。

在盛京期间,叶景葵为集资招股修路的浙江铁路公司筹集到股款11万多元。1907年,浙路公司为解决巨额股款的保管和运用,拟成立银行,并取“振兴实业”之义,在杭州创办浙江兴业银行。筹备中的银行资本额为100万元(1万股、每股100元),浙路公司投资40%以上,其余招募商股。公司再次请叶景葵为银行招股。当时,人们对银行所知不多,招股无从谈起,叶景葵“自认股五千元,而将招股事据实辞谢”,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现代商业银行——浙兴银行首批股东。

1908年,叶景葵受四川总督赵尔巽之邀,出任四川转运局驻沪总办。当时,浙兴银行上海分行经理是其老友樊时勋,叶景葵与浙兴银行高层关系日密,并遥领汉口分行经理近三年,直到1911年春奉旨署理天津造币厂监督,才离沪北上。在造币厂屁股尚未坐热,再次空降大清银行。叶景葵走马上任后,一面处理案件清理,一面大刀阔斧实施改革。叶景葵起用一批专才,参酌英、日银行制度,改革总行体制,加强对分行的领导,力图改变此前的“人治”色彩,代之以制度管理。

1911年10月初,叶景葵奉度支部之命,查办吉林官钱局火灾,并考察东三省币制。这时,武昌起义爆发,刚从吉林行至沈阳的叶景葵闻讯星夜回京,然而北京大清银行已关门歇业。

11月5日,叶景葵辞职南下,结束了短暂的大清银行末代监督的生涯。

中国首位银行董事长

1912年,叶景葵南下后被浙兴银行选为董事。同一年,汉冶萍公司召开股东会,推举叶景葵与其挚友李维格并为经理。但仅仅一年,盛宣怀掌权,叶、李去职。

就在这时,沪杭甬铁路收归国有,政府决定将浙路公司股票分期偿还,成立浙路股款清算处。叶景葵由浙路公司大股东蒋抑卮推荐,出任清算处主任。清算过程中,蒋抑卮购入浙路公司出让的大部分浙兴银行股票,成为银行最大股东。

这时的浙兴银行,杭州本行与上海、武汉分行各自为政,经营乏力。1915年,叶景葵与蒋抑卮等对其进行了彻底改革:将本行从杭州移至上海,成立总办事处,增设京津网点;改组董事会,选举叶景葵、蒋抑卮、樊时勋等七人为董事;叶、蒋、樊为办事董事,为领导核心;推叶为董事长,全权负责。

浙兴银行是我国金融史上最早实行董事长制度的银行叶景葵成为我国首位银行董事长

1916年,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抵抗北洋政府“停兑令”时,叶景葵支持中行上海分行继续兑付,代表浙兴银行作为中行商股股东,出面组织中行商股股东会,并任副会长;同时拿出浙兴银行财产向外资银行抵押借款,支持中行上海分行作兑付之用。

挤兑风潮平息,中行上海分行抗命成功,浙兴银行声望也大幅提高。

锐意革新的叶景葵,十余年间把浙兴银行带向了全盛时期。一组数字显示出浙兴银行的业绩:1915年实有资金50万元,1920年增至250万元;1915年存款余额438.5万元,1926年达3312.1万元,连续多年居商业银行第—;1915年至1926年合计纯收益371万元,平均年盈利率达15.8%。

不仅自身壮大,浙兴银行以振兴民族工商业为己任,当时知名的民族工商企业多与它有着血肉关系,不少企业受其扶持摆脱困境:经常向张謇的大生纱厂放款,张謇告急求援从不回绝;聂璐生的上海恒丰纱厂,范旭东的水利碱厂,穆藕初的郑州豫丰纱厂,荣宗敬兄弟的福新、茂新面粉厂等,均因浙兴银行大力支持而得到发展。

虽然1928年后浙兴银行存款额从第一降到了1936年的第六,但其对民族企业的放款依然有增无减。企业家刘鸿生不止一次地慨叹:浙兴银行才是我们企业自己的银行!

1927年以后,叶景葵对蒋介石政府心存抵触戒备,浙兴银行开始从兴盛走向衰落。1927年,蒋介石上台后发行江海关“二五库券”,叶景葵不愿承担分配给浙兴银行的40万元库券认购任务,致使蒋介石大怒,后虽不得已照数认购,但从此为蒋忌恨,与政府关系疏远。

抗战期间,浙兴银行损失惨重。民族工商业遭到破坏,银行放款多成呆账。浙兴银行走下坡路,其体制也难逃其责:董事长大权独揽,在其前期固可救权力分散之失,而到后期权力过分集中,且三十年始终由叶一人担任,遂生出种种弊端来。1945年,叶景葵辞去董事长职务,退居幕后。

稿本藏书家

叶景葵长期担任银行董事长,与金钱打交道,却是个书香银行家。

晚清民国之时,社会巨变,旧书散出,上海乃江南地区善本集散之地。

1917年,藏书家吴昌绶嫁女。挑出所藏四十种明刊及旧抄善本,标价千元求售,充当嫁资。叶景葵听闻后大方出手,从此引发数十年搜集与整理古籍之“癖”。

但叶景葵藏书没有停留在秘籍珍玩的层次,于是别具匠心地以名家稿本、抄本及批校书为收藏对象。数十年苦心经营,叶景葵倾其积蓄,藏书2800多部,计3万余册。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底本、惠栋《周易本义辩证》手稿、周雪客《南唐书笺注》抄本、王念孙父子合校《管子》等,皆为书之瑰宝。

其中,最珍贵的稿本,要数从杭州抱经堂购得的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手稿。叶景葵刚拿到这部被书虫蛀过的“世间孤本”时,是一大包碎烂不堪的故纸。叶氏“灯下排目整理,剔除蠹鱼蛀虫不下数百”,接着请修书高手修补,费时两年,使濒于毁灭的珍品重现,并在著名学者钱穆、张其昀等协助下,考订出手稿为顾氏原稿。

抗战爆发后,日军铁蹄所至,古籍四散飘零。身在上海租界内的叶景葵,亲眼目睹众多亲朋故旧的藏书散佚。叶景葵遂于1939年邀请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等志同道合者,筹设私立合众图书馆。

图书馆开办之初,叶景葵捐款15万元,并捐全部藏书。1940年4月,合众图书馆举行发起人集会,选举叶景葵、张元济等5人为董事,组成董事会。图书馆的创立,源于叶景葵整理与保护历史文献的使命感,是叶景葵“化私为公”藏书思想的体现。现已成为上海图书馆一部分的这批珍贵文献,依然在嘉惠众人。

1949年4月28日,叶景葵病逝。十天后,张元济饱含深情作《挽叶揆初》四首,其中诗云:“万卷输将尽,豪情亦罕闻。君能成众志,天未丧斯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