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最早对战争起源进行探索的兵书是《吴起兵法》

该系列: 吴起兵法 共 2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吴起(?—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县,一说今山东省荷泽市曹县东北)人。在魏国任西河郡守,在楚国任国相。

他写的著名的军事作品《吴起兵法》与《孙子兵法》齐名。

有人称他为战国第一名将,有人称他可与孙武齐名。

从战绩上看,吴起军事才能卓著,无一败绩:在魏国与其他诸侯国打了72仗,其中64仗全胜,其余平手,从无败绩。

阴晋之战中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战无败绩,治国能人,文武双全。最后他在在楚国变法,被受利益损害的贵族杀害。

吴起是集卓越的将军、高深的军事理论家、杰出的政治家及改革家于一身的春秋战国第一强人。但是他顶着“杀妻求将”、“不孝”等不够道德的世名,所以史书和民间都把他列为才高德逊之人。

《吴子兵法》是吴起留给后人的一部重要军事著作。在战国末期,《吴起兵法》已经流行。《韩非子-五蠹》说:“境内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说明在汉代《吴起兵法》与《孙子兵法》一样,流传也很普遍。《汉书-艺文志》说:“《吴起》四十八篇”,可见它的内容很丰富。

但在《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吴起兵法》仅剩一卷,证明它在流传过程中,内容多有亡佚。在《宋史-艺文志》中,有《吴子》三卷,即今本《吴子兵法》三卷六篇。

至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以《吴子兵法》中有“笳笛”二字,认为这是魏晋以后才有的,从而断定《吴子兵法》为伪作。其后,章炳麟、梁启超等学者从之。郭老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一文中说:《吴子兵法》“辞义浅屑”,有多处袭用《孙子兵法》,还有的袭用《曲礼》和《淮南子-兵略训》。并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兽为例,说四兽出现在战国末年,非吴起所宜用,“故今存《吴子》实可断言为伪”。

但是,这些怀疑的说法,像当年有人判断《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为伪书一样,都没有确实的根据。近年,王式金、李硕之两同志著《吴子浅说》。在“吴子的作者和成书”一节中,分别从:史料著录《吴子》的沿革考察;考证《吴子》一书中所提到的器物;今本《吴子》中有些内容与吴起有关的史料记载相吻合;今本《吴子》中的有些内容,在汉以前的其它兵书中又有反映;今本《吴子》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与吴起的军事思想等五个方面论说今本《吴子兵法》不伪,是战国前期吴起所著,只不过在流传过程中有后人的润色加工而已。其说很公允,符合历史实际。

《吴子兵法》虽然保存六篇,但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军事思想。首先,它提出了一套政治、军事并重,而以政治为先的战争观念。《吴子兵法-图国》说,要富国强兵,必须“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文德,指政治教化而言。武备,指军事战争而言。它强调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并说历史的经验证明,承桑氏(古代部落)只修文德,不重武备,结果灭亡了。相反,有扈氏(夏代部落)恃众好战,不修文德,也灭亡了。这种战争观是正确的。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子》更重视政治教化。它说:“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教化的结果要做到四和:国家和睦,军队团结,上阵统一,战斗协调,这样君才算有道之主,民才“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国家才能够出兵出战。教化百姓的内容,主要是“道、义、礼、仁”四德。这四德关系国家兴衰,“修之则兴,废之则衰”。

《吴子》是中国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对战争起源进行探索的兵书,试图通过对战争起因的分析,来探索战争的实质。它说:“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以今日的观点来看,这种对于战争起因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在战国初期,《吴子》能注意到战争因“争利”等经济原因而引起,也是难能可贵的。由战争的五种起因出发,《吴子》又探索了战争的性质,把它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五类,并指出“义兵”是“禁暴救乱”的,“暴兵”是“弃礼贪利”的。这表明《吴子》试图对战争的性质进行分类,以探求正义性的战争。虽然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但这无疑较《孙子》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吴子》在战争观上的另一贡献是它提出了“战胜易,守胜难”的问题。因为战争是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所以要取得胜利相对来说是容易的。而保守胜利成果,则不仅需要军事手段,还需要政治、经济、思想等各种手段,相对来说是困难的。何况胜利以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为代价,所以他认为:战争胜利的次数越多,消耗人力、物力越大,而保守胜利的希望也就越小。由此出发,提出国家应该慎战。这种观点无疑也是进步的。

其次,吴起提出了一套首先加强战备,然后依据敌情,“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施行“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的战略战术原则。

其三,《吴子兵法》在论将方面也有新的思想。吴子指出,将领要文武全才、刚柔兼备,具有“理、备、果、戒、约”五种才能。“理”是能“治众如治寡”;“备”是能“出门如见敌”;“果”是能“临敌不怀生”;“戒”是能“虽克如始战”;“约”是能“法令省而不烦”。

其四,提出了“以教戒为先”的治军原则和“颁赐有功者”的励士原则。

这些,都是当时先进的战争观和军事管理理念,因此后人将《孙子兵法》与《吴起兵法》合称“孙吴兵法”。

同系列其他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