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电离层观测研究记载始于1935年

电离层的科学观测与研究始于1924年英国阿普尔顿(Sir E.V. Appleton)和巴尼特(M.A.F. Barnett),及1925年美国人布雷特(G. Breit)和图夫(M.A. Tuve)。

这两个研究组分别独立对电离层无线电回波进行了观测实验。

之后,国际上利用垂直探测装置对电离层进行探测,并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设置永久观测站,开展电离层的常规观测。

我国的电离层观测实验大约在十年之后才展开。在此之前,英格兰人艾德斯(N.H. Edes)曾利用英国皇家海军设于中国沿海地区的短波电台通信数据,对我国上空电离层短波跳距特性进行过分析。

法国传教士雁月飞亦于20世纪初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进行过电离层观测工作。

GUI-Zhiting(图:桂质廷)

20世纪3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了电离层观测和研究。1935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陈茂康等人设计了一套单频的高频探测仪器,在上海用6.2MHz固定频率电波进行了电离层E层和F层虚高探测,这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电离层观测和研究

陈茂康后来又将这一探测设备发展成一套可变频的手动测高仪,并于1936年1月19日在上海对日偏食期间的电离层进行了观测。

在湖北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华中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桂质廷则利用脉冲垂测仪,于1937—1938年期间进行了近9个月的电离层定时观测,并整理发表了观测数据。

桂质廷实现了我国早期最为系统连续的电离层观测,其结果揭示出武昌电离层临界频率较世界同类地区的异常(高)现象,引起国外同行(如电离层实验发现者之一的图夫)的特别注意。

上海和武昌的电离层观测工作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和两地的失陷而先后中断。

桂质廷(1895—1961),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地磁与电离层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出生于湖北省江陵县沙市镇(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

先后在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物理学。1924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1925年回国,在多所大学任教。1930年任武昌华中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1931—1936年利用假期自带仪器在华北、华中、西南和西北各地进行定点地磁测量,到1935年,共测了94个点。

华北地区的测量结果,发表在1933年出版的《中国物理学报》第1卷第1期。

1935年,他还进行了极区磁扰日变化与经度的依赖关系研究。这些工作为中国地磁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1939年到武汉大学任教,先后任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

1945年,担任武汉大学理学院院长的桂质廷主持创建了“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个电离层与电波传播实验室,是中国第一个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研究的专门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任武汉大学教授,创办了电离层电波传播专业。筹建了武昌电离层自动垂直探测站和武昌地磁台,被中国科学院聘为专门委员。

1956年武汉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建立地球物理观象台,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1957年被中国科学院聘为国际地球物理中国国家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武汉大学设有“桂质廷奖学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