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第一个面向视障人士服务的博物馆展区是南京博物院“博爱馆”

全国首个面向视障人士的博物馆展区开放

2014年5月18日,国际助残日,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全国第一个面向视障人士服务的博物馆展区正式开放。它位于艺术馆负一层,是南博改扩建工程中专门辟出的空间,达200平方米,被称为“博爱馆”。在这里,视障人士可以亲手触摸文物与纺织品,同时智能系统还会提供语音介绍。

目前摆放的展品有十几件,主要是南博历史馆内展品的复制品,包括汉代的金兽、六朝时期的青瓷羊、汉代铜牛灯等。复制的比例是按照1:1的大小还原,在质地上,也是尽可能模仿了金属、瓷器的手感。

每件展品前还有专用的盲文机,同时还设置有智能感应,观众一靠近,就能自动进行语音介绍。博爱馆是专门面向视障观众开放的,还提供有轮椅服务。

失传千年的敦煌写经孤本首次亮相

失传千年的敦煌写经孤本,康熙、乾隆皇帝御笔经书、藏传佛教经书……南博推出了新展《走近佛前》,共展出了40多册经书,所有经书都是首次和观众见面。

走进展厅,一部长长的写经卷展现在眼前。尽管历经了千年,写经卷上的文字依然清晰。陈列研究所所长陈同乐说,这部写经卷来头不小,名为《佛说三十七品经》,是一部失传千年的敦煌写经孤本。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这部《佛说三十七品经》属于时代最早的唐代佛经,根据目前进行的全世界敦煌遗书调查,全世界仅此一份。《佛说三十七品经》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和文字价值都极为珍贵,已经入选国家级珍稀古籍名录。

《佛说三十七品经》在古代的佛经目录里有所记载,内容是小乘佛教时期的修行纲要,记载了37种修持方法,这些修持方法一直被后世所知,但至少从南北朝时,这部经书就被认为失传了。全国佛教、敦煌学研究专家方广锠教授将部分经文与《大藏经》进行对比后,没发现有相同内容。并且,这部经文内容与佛经名也符合。因此,被确认是失传千余年的《佛说三十七品经》。

这部经是南京博物院前身中央博物院于1942年在敦煌购买,当时抄写在一张残破的白麻纸上,收藏后用宣纸进行了装裱。整幅佛经长度超过2米,宽度仅为20余厘米,字体是隶书,每个字只有指甲盖大小,字数不超过5000字,同时在经文附近还有涂改和增补的小字。

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南博除了开办主题展览外,还增设了体验和互动环节。主题展展厅被布置成黑、蓝、绿、红四种颜色,黑色代表艺术,展示历代书画作品、文房用具和案头雅玩;蓝色代表交流,如康熙时期外销瓷器的贸易品、受外国技艺影响的珐琅器、远播海外的漆器和瓷器;绿色代表生活,选取了表现强盛汉代生活的建筑和衣食住行类文物;红色代表生活,表现的是新石器时期。

宣传片将汉朝火锅与当今九宫格火锅对比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这个主题,在南博特展馆的一楼大厅,循环播放一个宣传片《我从哪里来》。该片将不少南博藏品与当今人们的生活用品加以比对。比如,西汉的分格鼎像极了现在的九宫格火锅。而汉代的玉杯和现在的玻璃高脚杯之间的形状对比,也让人会心一笑。

专家提出引入生态博物馆活动中,南博的讲解员们还拿出一件件文物复制品,向观众们讲解灯具、炊具和杯子的演变历史,每个抢答正确的观众,都会得到一件小纪念品。在她们的讲解中,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唐代就有的省油灯什么样?讲解员左手拿碗,右手拿碟:“碟子里装灯油,碗里装冷水,碟子放在碗里由冷水降温,灯油烧得就慢了。”

当天下午在南京博物院的小剧场内举办了江苏省博物馆馆长论坛。其间,专家指出:“国外博物馆大多以圣殿式的建筑呈现,内部装饰呈现历史的同时也略显厚重,类似于将我国的宫殿建筑直接搬来作为博物馆的载体。其实博物馆可更多地与社区融合,走入人们生活中,抛却高大庄重的建筑外表。如美国的邻里(社区)博物馆,日韩的乡村博物馆,引入生态博物馆概念。用博物馆的方式推动自然历史遗产的保护,一举两得,就像保护江南水乡小镇那样,去掉厚重的围墙,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之间,生动而鲜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