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包括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地,这里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也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保存地。

活态保护将闽南文化变成“活文化”

闽南文化至今仍然展示着其多样而独特的风貌,方言中保留了古汉语音韵词汇;艺术方面有唐宋音乐遗响南音、宋元戏曲活化石梨园戏、傀儡戏等;宗教信仰有世界各大宗教与独有的地方信仰;工艺建筑有造船、制瓷、制茶、手工艺以及闽南民居、寺庙等。

“闽南地区保存着诸如南音、梨园戏、木版年画等众多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大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相依相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闽南文化的多样性、完整性和独特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乌丙安在2007年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这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活态保护的新阶段。”

闽南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传统文化生态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数据显示,闽南三地的文化遗产项目分别占福建省目前拥有的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名录项目总数的51%和43%。同时,福建26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中,有18个聚集于此。

这里还聚集了众多成规模、成建制的民间职业剧团。民间南音、北管吹奏、吟诵等民间社团更是近2000个。遍布于闽南民间的乡土文化灿若星海、美不胜收。

“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利于传承以闽南文化为主的优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地域文化的繁荣推动全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福建省文化厅厅长宋闽旺说。

2007年5月,福建省出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致力探索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存,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保护区。

“闽南可以说是‘大节月月有、小节天天到’,有节日就有活动,这些活动必然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如戏曲演出、南音演唱、祭奠仪式以及饮食文化、工艺美术品等,就形成一条活的文化生态链。”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马建华认为,应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地方节日、人生礼俗、展示交流等,制定固定的项目活动表,使文化遗产活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历史遗址、历史街区、古建筑等,设计有机联系的线路图,融入休闲文化、旅游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代民众发挥着延续和再生的决定性作用,要充分依靠群众的自发力量,提高群众文化保护的自觉性,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工作。”马建华说。

根据规划,福建将在2008年内基本完成非物质、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将制定相关制度、标准,有效保护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传承人经济资助和相应的荣誉;对保护区内以传统生产技艺、传统艺术为生活手段的艺人给予生活补贴。

目前,福建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寿山石雕、漳州木偶头雕刻、泉州花灯、德化瓷烧制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厦门漆线雕技艺等,已经有了10位代表性传承人。今后,这些传承人将开展传习活动,以更有效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用“精神植被”防止民族文化“水土流失”

“如果再不重视对青少年的‘文化遗产’教育,就会形成文化断层,许多优秀文化就要从此消失。”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之一方炳桂一直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担忧,“比如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莆仙戏,在中老年人中尚有共鸣,但青少年却知之甚少。”

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会长彭一万一直致力于在厦门各学校讲解闽南文化,他发现许多学生对闽南文化几乎一无所知。有些家长宁可让孩子学好英语,也不让他们学闽南话。“会说闽南话的人少了,那么以闽南话为载体的闽南文化就会渐渐消失。”彭一万说,“我国每个地方都有特色文化,这些文化都同样值得我们保护。”可喜的是,现在,南音、歌仔戏等已被分别列为厦门、泉州、莆田等地中小学的选修课。

“在经济全球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我国像闽南文化这样的民族文化‘水土流失’严重,仅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和传承人或是把几处历史遗迹孤立地保护起来,不能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在生活和具体环境中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形成保护民族文化的‘精神植被’。”宋闽旺告诉记者。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是闽北、闽中、闽东地区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地方戏。寿宁县北路戏戏剧团团长缪清奇说,健在的北路戏老艺人如今不到10人,剧团下一步将寻找散落民间的老艺人,将他们的绝活录为音像资料,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下去。

石狮市文化馆馆长颜贻钊说,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石狮市正在对离开人们视线30多年的独角戏“公背婆”等进行抢救性恢复。下一步将寻找一批老艺人,将他们的绝活录为音像资料,在年轻人中传承下去。

宋闽旺介绍说,在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已确定要保护的对象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口头传说、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等;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包括古建筑、历史街区、乡镇古居民、历史遗迹、文物等。同时,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环境也会得到保护。

全世界闽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福建地方戏曲中,闽南一带盛行的梨园戏与闽中地区的莆仙戏素有“宋元古南戏遗响”的美称,弥足珍贵,在台湾都拥有热心的观众;歌仔戏既是福建的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台湾的主要地方剧种,它发源于闽南、成形于台湾、返流入闽南,至今盛行两岸,成为闽台文化同根同源的鲜活见证。

2007年在厦门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艺术节”上,两岸艺人共同演出歌仔戏。75岁的著名歌仔戏艺术家纪招治告诉记者:“大陆和台湾的歌仔戏区别不大,两岸观众都能互相听懂。近几年福建举办了一些同台演出的活动,每次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今,闽南地区与台湾同胞共同举办的寻根谒祖、进香祭典、旅游观光等文化节活动都纳入了保护范围。‘闽南’这两个字,在海峡两岸一代又一代同胞的心底,始终是一个难以割舍的理念和向往。闽南的民间艺术也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记忆。”宋闽旺说,对台文化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纳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范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泉州、漳州、厦门与台湾同胞共同保护闽南文化的文化节活动有39个,涉及上百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台湾亦宛然掌中木偶剧团62岁的团长李传灿说:“我从1989年开始,几乎年年都要回泉州,交流学习传统技艺。”台湾民俗艺术学者庄伯和则表示:“传统技艺在大陆的生存环境要比台湾好,像漆线雕技术在大陆已经从早年‘妆佛’的一道装饰工序,发展到今天独立的一个工艺美术品种,我特地来大陆学习。”

“闽南文化的保护、传承,离不开台湾同胞,也离不开世界各地的闽南人。”马建华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就是要打造海峡两岸、港澳同胞以及世界各地闽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