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由王大珩领导研制成功

王大珩(1915年-2011年),是中国应用光学家。

王大珩(读音“衡”),男,原籍江苏苏州,1915年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物理系技术光学专业硕士学位;

后在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制造系从事研究工作,曾任英国昌司玻璃公司研究实验部物理师;

1948年回国,历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1955年,王大珩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是我国现代应用光学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应用光学、光学工程、激光技术、光学计量、光学材料和空间遥感技术等方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并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批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为发展国防尖端武器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是英国最早研究稀土光学玻璃的两人之一,曾获得专利。他还是我国计量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王大珩20世纪50年代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以后发展成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并使它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的研究开发基地。

在他的领导和参与下,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研制开发了多种光学测试设备,如大型靶场光学跟踪仪器,开创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大型高档精密仪器之先河

他对总体方案、技术路线进行指导,解决了大量的关键技术问题,较早地倡导建立高技术设备小批量生产一体化体制。

1986年,王大珩同三位院士联名,在当时国际政治、军事、科技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提出了加快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建议。该建议经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后,成为了著名的“863”计划,是我国的高科技计划,已取得显著成效。

王大珩还与王淦昌联名倡议促成了激光核聚变等重大装备的建设。

1992年,他又与另五位院士共同倡议,促成了中国工程院的成立。

王大珩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员,注重学术思想的启发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老老实实地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比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只要能做事就成”是他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

曾得到过他的指导和学术上受到过他教益的人遍及全国,许多人成为当今光学界知名的学术领头人,有些已是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王大珩在光学玻璃制造、光学设计测试、光度、色度、光学遥感技术诸多方面广博的造诣,对规划制定、技术基础的建立、技术骨干培养做了大量工作,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他于1955年成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之一,1994年成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5年初,年达八旬的王大珩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第一届(1994年)技术科学优秀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王大珩等23位杰出的科学家颁发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