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出版地图最多的私营出版社是武昌亚新地学社

武昌亚新地学社创办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一说1901年),原设在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横街头,后迁至武昌胡林翼路196号(今民主路横街1号)。前后经营了50余年之久,直到1953年与国内十六家私营地图出版社合并,在上海成立“地图出版社”(社长邹新垓)后才停业。1954年该社迁往北京。

1954年,原上海、南京、武汉、北京等城市的16家公私合营企业组建地图出版社,1987年改名为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和测绘出版社合并。

亚新地学社是中国近代史上成立最早、出版地图最多、社会流传最广的一家私营专业地图出版社

亚新地图得以独步一时与亚新地学社的创始人邹永萱分不开。邹永萱,湖南新化(今属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人,字焕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其族叔邹代钧(1854-1908)以随员身份出使英、俄等国归来,在陈三立(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汪康年(浙江杭州人)、吴德潇(今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人)等人赞助下,先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个地理学会—中国译图公会,旋迁至武昌巡道岭(察院坡18号)改称“武昌舆地学会”。

当时邹永萱在“舆地学会”里做地图编印工作,对编印地图产生极大兴趣,乃主动向邹代钧提出创办地图出版社,获邹代钧数千元启动资金后,即创办起了“亚新地学社”,从事地图制图和印刷。亚新地学社社名取自“亚洲”和“新化”之首字命名。

亚新地学社初创时,实为家庭作坊,仅有一百平方米的厂房和两部手摇四开的石印机。后事业逐渐发展,并添置了机动印刷机器。1908年邹代钧病故后,武昌舆地学会随之解散(舆地学会共译绘中外舆图700多幅),唯有亚新地学社地图出版业持续不衰。
武汉沦陷前夕,亚新地学社于1938年迁至湖南新化县城西门外,称亚新地学社办事处。1946年回迁武昌原址。

据统计,亚新地学社共编印出版中外地图300余种,还出版《地学集刊》1至6卷,以及《世界地理纲要》《本国史学问答》等多种地学书刊。此外,邹永萱之子邹兴钜(字伯庚)、孙邹新荄亦为为中国與地名家。

今武昌民主路横街1号即为武昌亚新地学社设址,与2、3、4号一起,为一整栋二层楼房,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新化(今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邹氏家族是地图世家。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至1975年,邹氏家族祖孙七代相承,比较著名的人有46人,均致力舆地学研究,著书近200种,印刷出版地图300余种,其传承时间之长、成就贡献之大,为古今中外所罕见。

邹氏地学起源于清嘉庆年间邹文苏(又名邹景山,字望之)的继室吴瑚珊(其父吴兰柴精通舆地之学,著有《地理今释》四卷)。吴瑚珊及其六子:邹汉纪(字伯申)、邹汉璜(字仲辰)、邹汉勋(字叔绩)、邹汉嘉(字叔升)、邹汉章(字叔明)、邹季汉池(字季深),皆致力與地研究,号称“邹家七子”。其中尤以邹汉勋为最,被尊称为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

而邹汉勋之子邹世诒亦精于地图学,清咸丰八年(1858)曾参与编纂《大清一统舆图》。邹世诒育三子:邹代立、邹代钧、邹代辉。其中邹代钧是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铜版彩印地图创始人)。

邹代钧(1854-1908)字沅帆,又名甄伯。1885年(光绪十一年)以随员身份出访英、俄,归国后于1896年在湖北武昌创立舆地学会,从事地图译绘工作。1891年清廷编制《大清会典舆图》,要求湖北提供省内府、厅、州、县地图。张之洞遂在武昌设置湖北舆图总局,以邹代钧为总局总纂,1894年邹代钧编修出版了《湖北舆地图》四卷175幅,详细记载了湖北省11府68县的地理沿革、区划建制。1901年任京师大学堂附设编译局舆地编纂处总纂。1903年编印出版了《中外舆地全图》68幅,经审定用作中学课本。

除地图学外,邹代钧还撰写了大量的地理志和边防地理方面的地学专著。地理志主要有《光绪湖北地记》、《蒙古地记》、《日本地记》、《安南、缅甸、暹罗、印度、阿富汗、俾路支六国地记》和《中外地理志略》等。边防地理著作主要有《中俄界记》、《中国海岸记》和《西域沿革考》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