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结合天文气象和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是“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为候应。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应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七十二候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黄河流域,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对中国的农事活动有一定的作用。七十二候起源于黄河流域。七十二候之说,最初见于《逸周书》、《吕氏春秋》十二纪, 汉儒列于《礼记-月令》,又见于《淮南子-时则训》,《魏书》始入《律历志》。但各书所举月令物候互有出入,即唐王冰注《素问》所引《吕氏春秋》七十二候,亦与今本《吕氏春秋》及历中所载不同。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寒暑差异较大,同一候应,出现的时节可相差很远。随着易代更都,七十二候的候应曾几经修改。 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份,但对于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当时确定物候的始见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实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所以很难广泛应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