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被介绍到欧洲的小说集是明代的《今古奇观》

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小说集是《今古奇观》。

从唐朝开始,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兴起了一种民间艺术——说话。“说话人”在热闹场地讲说历史故事、佛教传说和社会新闻,很受群众喜爱。

起初,“说话人”讲的故事没有脚本,全是记在脑子里,口耳相传。后来为了传授徒弟的需要,逐渐有了简单的底本。这种文字底本经过艺人的世代相传,不断充实补充,再加上文人的整理加工,便成了可以阅读的文学作品——“话本”。模拟它的体裁和口吻来创作的文学作品叫做“拟话本”。

明朝中叶以来,通俗文学界掀起了编总集的高潮。文言白话小说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小说总集。随着明末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文化权力下移,通俗文学家、书商们开始注重平民大众的文化需求。文人们收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说话人的底本和单篇话本小说,编为话本小说集。

冯梦龙的“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共120篇和凌蒙初的“二拍”——《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共80篇便是这些总集的代表之作。

抱瓮老人编选的《今古奇观》就是以“三言”、“二拍”为基础的优秀选本。这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在社会上非常流行,传布很广,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原本。对中国白话小说作出了贡献。《今古奇观》选本与原本“三言”、“二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四十篇,大体上体现了“三言”“二拍”的主要精神,包括了其中许多较优秀的作品。

编选者有着自己独到的眼光和编选宗旨,笑花主人序中的一段话评价了原本“三言”“二拍”,又阐述了宗旨,是重要的小说批评史资料。他认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上来说,“三言”“二拍”都是有存在和流传的价值的。流传于世,其选择的眼光,得到了后世广泛的承认与赞赏,也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其中的许多故事早已脍炙人口,并被改编为戏曲、通俗故事等其他艺术形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除了编选动机,编选者还有自己的编选标准。选本中的作品,大多是以市民阶层生活为题材,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地,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当时市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以市民的眼光去看待、思考和理解问题。由此可见编选的总的标准是迎合广大市民的欣赏口味,使读者感到亲切有味。

具体的编选标准有三:
一是着重选因果报应的故事,进行封建道德的宣传。
二是情节新奇曲折,富有故事性。
三是突出“新”,专选明代人编写的作品,原本中的宋元旧篇无一入选。选本立足于当代社会,表现明代的思潮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选本中的作品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是暴露了官僚、地主对人民的高压和剥削,嘲讽、指责了他们的贪暴、凶残、自私和愚蠢,并揭露了他们内部的一些矛盾。
二是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男女婚姻为题材,主张婚姻自由,男女结合以爱情为基础,反对封建礼教,打破门第观念,也反映了妇女争取人权的呼声。
三是友谊题材的作品,讴歌信义任侠、一诺千金、肝胆相照的精神。
四是还有另一些作品表现了市民阶层思想中落后的、庸俗的一面。

《今古奇观》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当时社会丰富的画卷,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在道德、行为、性格、心灵之间的矛盾斗争和冲突。那些有着进步思想的作品,永远是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在创作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作者刻意烘托渲染、突出具有戏剧性的特殊情节,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发人深省,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说话的艺人及编纂的文人很注意选择最典型、最突出、最动人心弦的事件,把这些原始材料加以巧妙的安排,合理的剪裁,构成完整的故事内容。

《今古奇观》在清代的禁书目中标明是“抽禁”,即书中某些文章被列为“禁书”。比如女扮男装的,“恨皇帝”之类的,都因当时统治特色而被抽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