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位攀登上南极最高峰“文森峰”的女性是中国地质学家金庆民

金庆民(1939年8月—1999年),1939年出生在湖南省炎陵县(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三河乡。1961年在北京地质学院毕业,世界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探索南极第一高峰——“文森峰”的女性。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在她三十多年的地质研究生涯中,有二十多年是在到我国西域的新疆图库艰苦工作环境中度过。1961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后,分配到新疆,当了哈密地质队的第一位女队员。她在浩瀚无垠的戈壁滩上和挺拔险峻的昆仑山上工作了20年,在塔里木盆地巴楚瓦吉尔塔格尔首次发现了“角砾石田橄榄岩”,为后来新疆地质局找到金刚石矿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先后撰写了16篇重要论文,为开发大西北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1年,金庆民调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随后前往西南川康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铅锌成矿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了百多万字的资料和数百斤标本,承担了专著《中国矿床铅锌矿分册》的编写工作,1986年,参加在新西兰召开的两个国际学术讨论会。

在1986年至1990年间,金庆民曾三次深入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和南极地区几项地质科研空白,为我国地质事业和提高我国对南极研究的国际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位黑黑瘦瘦、不到1.6米,其貌不扬的女性,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首位探秘南极腹地的女性。有三次南极考察的经历,一次深入南极腹地,探险第一高峰——文森峰。

遗憾的是,她早已悄然远去,在1999年因病去世了。金庆民1999年因病逝世后,她的先生也在两年后离世而去。子女卖掉了地矿所附近的住所,举家外迁了。

《南京日报》资深记者史晓平先生,是金庆民的生前老友,两人有着十多年的交情。

在金庆民1989年刚从南极文森峰探险回宁的时候,史晓平曾在当年1月22日南京日报第二版上,用整版7000字大篇幅详尽报道过金庆民的生活经历,成为报道金庆民南极科考的第一位记者。两人友谊因此而结,而在这之后,史晓平还和金庆民合作翻译出版了一本专著——加拿大帕特里克-马罗的《云霄探险——世界七大顶峰征服记》。

南极找矿得雪盲症

十多年的友谊,屡次合作的经历,史晓平对于金庆民的生活了解颇多。他告诉记者,看到金庆民本人,很难将她和南极联系起来,金庆民个子不高,身材不壮,长得瘦瘦小小,只有黑黑的皮肤能让人联想到她做过野外工作。

她的家里,可以轻易地找到南极的印记,客厅的墙上挂着她在南极科考工作的大幅照片,随处可见的南极岩石,由于先生和她一样也是地质专家,家庭谈话也常常会围绕南极。

在南极文森峰寻找铁矿的时候,寒冷和危险自不必说,而她因为连日甄别矿石,没戴风镜,被冰原紫外线照成了雪盲眼疾;登机返回的时候,她也是唯一一个携物超重的人,因为她带着40多公斤的矿石标本,最后她舍弃了贵重的登山设备,抱着矿石回到了中国。

南极腹地“文森峰”生活点滴

在金庆民的三次南极科考经历中,其中1988年进入文森峰是最危险的,因为这里不再是南极的海岸岛屿,而是极圈内的高原冰川,这个风雪统治的高原地带,最低温度为零下88℃,没有植物,更没有动物,在这个苦寒之地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

说:用哑语交流

文森峰有世界上最强的风,风速高达20米/秒,两个人对面说话都听不见,必须打哑语手势,如果必须说话,一定要躲进帐篷里才行。

由于为了全队难得一次的登顶能够成功,金庆民放弃了登顶的机会,而是留守科考,在科考队员们登顶的日子里,她一人在冰天雪地中忍受了四天四夜的孤独寂寞,这甚至比危险和寒冷更加难熬。

住:锯冰块垛成墙

在文森峰,没有固定的建筑,因此安营扎寨只能靠帐篷,而风力狂猛,如何固定帐篷也是个难题,科学家们得将帐篷的四角拴系在钢钎上,钢钎要打进冰层20厘米深。而暴风雪来临时,就得锯冰块,像垒砖墙一样,把一块块半米见方的大冰块垛成冰墙,环绕在帐篷四周。因为气温都在零下几十摄氏度,因此永远不必担心这垛墙会融化。

穿:登山靴重3公斤

冰雪透亮,光滑得令人心惊,而且每个人得背25公斤物资上山,因此在文森峰,每个科考队员的登山靴足有3公斤重,足底还套有带上钢锥的“冰爪”,即便这样,上攀冰峰还是直打滑,每个科考队员都必须用冰镐刨出一个个“脚印坑”再攀登。

食:一小时煮不开水

与长城站的工作环境不同,南极腹地滴水全无,水在这里都结成了冰,而且由于温度极低,散热太快,把冰块放在特制的高山煤油炉里煮,一小时也烧不开,只要被烧成液体,就算是最好的饮料,因此食物通常就是几块苏打饼干这样的速食品种。

金庆民的南极日记

作为全世界第一位挺进南极腹地的女科学家,别样的经历、特殊的身份,肯定会让金庆民对南极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视角与观点,那么在金庆民的眼里,南极究竟如何?

在金庆民当年在南极探秘的珍贵资料——她用她最朴素的文字和千余张珍贵图片,将那一段经历、以及特殊的生命感悟一一记录了下来。以下便是她记录的南极科考的点滴感受。

出发:风帆万里

我站在中国“极地”号科学考察船上,迎着扑面海风,劈开万重碧浪,驶向那个令我魂牵梦萦的神秘大陆——南极。

中国南极考察队从青岛图库港启航,横渡太平洋,穿过德雷克海峡,抵达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中国长城站,完成南极洲与南大洋科学考察后,再度取道德雷克海峡,横渡印度洋,跨过中国海,返回青岛(图库)港。从1986年10月31日至1987年5月17日,历时199天,总航程约为30921海里,完成了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科学考察任务。

见闻:极地风物

世界上最大的冰雪王国,茫茫雪原,莹莹冰川,万年不化,蔚为奇观。南大洋约有22座仪态万方的冰山,其中已知的最大的冰川,长333公里,宽16公里。

这里是企鹅的乐园,海豹的故乡,颇有“绅士风度”的企鹅,大腹便便,步履蹒跚,憨态可掬,令人喜爱;号称“勇猛将军”的海豹,体肥膘厚,性情凶残,专爱打洞,十分耐寒。它们自古就是南极的主人。

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自然博物馆,这里是一片没有污染的净土,这里是地球上尚未开发的万宝之地,这里闪耀着奇异的生命之光。

科考:奥秘远古

南极是科学家的圣地,蕴藏着无穷的科学奥秘,记载着每个历史时期重大的地质变迁、地壳活动、沧桑巨变,火山地震、陨星坠落、冰川运动、矿产形成,强烈地吸引着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家来揭开这块白色大陆的神秘面纱。

怀着对南极的一片深情,我踏上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的冰雪之地,进行科学考察。大量地质和生物现象证明,大约2亿年前,南极地块曾经是接近赤道的一片森林茂密、有多种动物栖息的热带地区,由于地壳运动,南极大陆从原来的古陆中分离南移,气温变冷,生物消亡。伴随着火山喷发与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藏。

生活:情趣横生

乔治王岛77天的极地生活对我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飞雪净化心灵,冰雪拓展胸怀;艰难磨炼意志,友爱增添力量。在这片美丽、宁静、洁白的土地上,我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分享着世间的温暖,体验着科研的乐趣。

科学无国界,南极是国际合作的场所,各国科学家在这里可以交往,相互切磋,增进了解,发展友谊。

探险:征服文森峰

站在埃尔斯沃斯山脉的雪坡上,遥望南极之巅文森峰,使人产生一种“羽化而登仙”之感。那险峻的山势,海拔5140米的高程,即便夏季也在零下40℃的气温,无不使登山探险家神往而欲一试身手。

1988年11月至12月,中美联合登山科考队对南极之巅进行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在该区完成了路线地质调查,并首次发现了铁矿带,在文森峰山区这块科学领域的处女地上留下了世界第一位女性的足迹。

三次南极行

时间:1986年10月至1987年5月

随中国第三次南极科考队进行第一次南极科考之旅,掀开了中国女性开发极地的史册,其中在南极实地考察时间达77天,她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预定的地质考察任务,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郑祥生共同完成了1:10000的南极地质填图;她采集了400多块极地岩石标本,回国后完成了“菲尔德斯半岛及邻近岛弧裂谷火山作用和含矿性研究”课题。

时间:1988年11月25日至12月15日

参加了中美联合攀登南极最高峰——文森峰的科学考察,第二次向地球极地发起进攻。文森峰海拔5140米,被称为“死亡地带”,从没有一位女性科学家涉足于此,孤身一人在雪地上考察四个昼夜,在南极的最高峰——文森峰发现了大规模的含铁石系及很有价值的赤铁矿带,这是我国在南极的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地质学研究的空白。她为我国在南极腹地的地质学研究,争得了国际上的发言权。

时间:1990年10月22日

1990年,金庆民作为队长,参加了中国第7次南极科考团,再次踏上南极的土地。她率领的这支由地质科学工作者组成的考察队,三下南极考察,这也是中国女科学家三次登上南极,创造了一个历史。每当他们登上一个岛屿,岛上便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以示对为南极考察做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的尊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