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近现代地质科研与教育机构“地质调查所”创造的诸多“地质第一”

该系列: 中央地质调查所 共 2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位于南京市珠江路700号的南京地质博物馆,其前身是成立于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商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是中国近代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成果最多、组织最为健全的一个全国性地质机构,迄今已有99年(至2012年)历史。

其设立的地质矿产陈列馆,作为原中央地质调查所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是中国近代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地质博物馆。

她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发祥地,也是培养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是我国近现代绝大多数地质前辈工作过的地方。可以说,地质调查所在37年曲折的发展历史中,不仅跻身于当时世界一流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行列,而且奠定了新中国宏伟地质事业的坚实基础。它的发展历经坎坷,“或境危如累卵,或费窘至难炊”。从1913年成立到1950年全国地质机构改组时撤消,历经北京、南京和重庆三地。在这37年的历史中,地质调查所的前辈们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取得了众多国内第一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树立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在地球科学各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在当时国际地质科学界占有重要的地位。解放后涌现了48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大批地学人才,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正是由于老一辈地质学家无私奉献地质科学事业的精神,在战乱和动乱之中艰难地从事地质探索,推动着中国地质科学事业在千难万险中奠基、发展。

中国近代地质学先驱

中国近现代地质学不是直接从古代地质知识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引进、传播西方新兴地质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庞培莱(R.Pumpelly)、李希霍芬 (Richthofen)等对中国的早期地质研究起到了催生和促进的作用。中国的学者中,则出现了华蘅芳、周树人(鲁迅)、邝荣光及章鸿钊等几位地质科学的先驱者:华衡芳先生是中国第一位翻译西方地质科学文献的学者,对于在我国传播近代地质科学知识和推动当时知识界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主要译著有《金石识别》《地学浅释》;鲁迅先生是中国第一位撰写讲解中国地质文章的学者,著有《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等邝荣光是中国第一位编绘第一张区域地质图的学者,他编制的《直隶省地质图》是著者亲身踏勘的结果;当时的中国政府还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中央地质调查所创始人

中央地质调查所作为近代中国一个卓有成就的学术机构,在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丁文江、翁文灏、章鸿钊三位地学大师和他们的传承者,不畏艰险,带领全所同人,通过卓越的科学研究、勤勉的野外探索、开放的交流合作、良好的学术风气和顽强的奋斗精神,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奠定了地质调查所在中国地质界的领军地位,并跻身于世界地学大家之林。

章鸿钊——大学讲授地质学第一人

章鸿钊是浙江吴兴县人,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他抱定“宜专攻实学以备他日之用”宗旨,决然改学地质。1911年9月,当时京师学部举行留学生考试,他赴京参考,以最优等成绩而得“格致科进士”。他随即应聘为京师大学堂农科的地质学讲师,所以章鸿钊是国人在大学讲授地质学的第一人。同榜中还有一从英国学地质归的丁文江,同行相遇,相谈甚洽,都有一颗为创办我国地质事的决心。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章鸿钊在实业部矿政司下设的地质科任科长。为实现其远大抱负,35岁的章鸿钊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必须勘查以摸清家底,于是行文各省考查征调4项:地质专门人员、地质参考品、各省舆图、矿山区域图说。并拟就《中华地质调查私议》一文,强调地质工作之重要,以唤起全国人民关注,文末附筹设地质研究所简章,意在培养青年。经过一番艰辛努力,于1913年地质研究所正式在北京成立,章鸿钊任所长。此名为地质研究所,实为我国最早的一所地质专科学校。此后,他便全力以赴培养地质人才。

1922年,在章鸿钊积极倡导下,于年初成立中国地质学会,章鸿钊被推选为首任会长。这一学术团体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章鸿钊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知识,撰写《三灵解》、《石雅》、《古矿录》等著作,开我国地质科学史研究之先河,为我国地质界一代宗师。

章鸿钊是一位渊博的学者,治学旨趣不尽以地质为限。1946年69岁时写的一份《自述》里,作有治学七律一首:

  治学何尝有坦途,羊肠曲曲几经过。

  临崖未许收奔马,待旦还应傲枕戈。

  虎子穷搜千百穴,骊珠隐隔万重波。

倘因诚至神来告,倚剑长天一放歌。

其中充分反映了章鸿钊治学严谨,追求真理不怕艰险的坚毅精神。就在他准备在治学征途上继续攀登之时,不幸因患肝癌不治,在1951年9月6日逝于南京。

翁文灏——不欲从政 潜心地学

翁文灏1889年出身于一个绅商家庭,1902年13岁时通过乡试中秀才。1912年在比利时鲁凡大学(Louvain)获地质学博士。同年回到中国,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任事。他是中国最早期的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勘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是中国地质事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1913年,翁文灏同丁文江、章鸿钊等一同创办了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一面搞地质研究,一面招收中学毕业生入学培养地质人才。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地质研究和培养地质人才的机构,培养了我国首代地质工作者。翁文灏1922年任该所代所长,1926—1937年任所长。并曾兼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地理系主任、清华大学代理校务(即校长)等职。

早年的翁文灏表现不欲从政,曾被委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但未接受,所任政府公职皆与学术有关。1932年出任军事委员会国防计划委员会秘书长,期间,他一直没有中断对我国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如对甘肃油矿局,天府、南桐等煤矿都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1935年由翁文灏筹划、募捐赞助,在南京珠江路942号(现珠江路700号)的大楼竣工,陈列馆随地质调查所由北京迁于此。此时,陈列馆建有:地质构造、矿物、岩石、矿产、燃料、土壤、地史古生物、北京猿人与史前文化、本馆出版物等 12 个陈列室。抗战期间,地质调查所及陈列馆于1937年11月内迁湖南长沙,后辗转至重庆北碚文星湾。1946年返回南京现址。

丁文江——划清了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旧式文人的界线

丁文江,江苏泰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和欧洲,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地质学双学士。他留着小胡子,雪茄烟不离手,看起来洋味儿十足。胡适称他是“一位欧化最深的中国人”,英国哲学家罗素则说丁文江是他“在中国遇见的最有才能的人”。正当一些人痛惜丁文江数典忘祖时,他却以攀登海拔4000多米的牯牛寨的探险壮举和两次横渡金沙江的英勇气概,向李希霍芬的预言发起了挑战,义无反顾地划清了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旧式文人的界线。

1913年,丁文江与同为海外归来的章鸿钊和翁文灏相会在一起,相同的留学生活让这三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聚拢在同一个信念下:中国人的土地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勘探。1913年9月4日,年仅29岁的丁文江被任命为工商部矿政司地质调查所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最初的工作是所长丁文江与所聘德国地质学家梭尔格(Dr. Solger)于当年冬天前往正太铁路,调查沿线地质。随后,丁文江又于1914至1915年间只身赴云南,兼及川黔边界,调查西南地质及矿产。那时的野外工作十分艰苦,主要依靠毛驴或马匹,用作驮运行李,而行动主要靠步行,每天攀山越岭,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

丁文江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卓越的地质学家、科学事业的组织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先后担任过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地质调查所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北票煤矿总经理、淞沪督办公署总办、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他一生虽短暂,但给后人留下了做人、做事的典范!作为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学构成了他一生的起点与终点。从1913年出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始,迄1936年初在湖南踏勘煤矿时不幸逝世,他对地质学科发展的关注和参与贯穿始终。

中央地质调查所的诞生

1913年由章鸿钊、翁文灏、丁文江创办、旨在培养本土地质人才的地质研究所诞生了。谁也没有想到,正是他们这三位中国地质科学的先驱者,由此改写了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历史。章鸿钊精心地安排了学制(3年)与课程,基础课有国文、微积分、解析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图画等;专业基础课有动物学、地理学、地文学、测量学、机械学、照相术等;专业课有地质通论、普通矿物学、造岩矿物及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冶金学及采矿学等。外语课除学习英语外,还开德语。保证了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章鸿钊十分重视野外地质工作能力的培养,增加了野外实习时间。3年共安排野外实习11次,每次短者数天,长者月余,在每次实习之后,都要写野外实习报告,章鸿钊亲自批阅学生实习报告,审定通过后方可参加期终考试。

当时招收学员30名,3年后通过优胜劣汰,18人合格毕业。1916年,由这些毕业生和他们的老师组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地质调查所开始了中国大规模、有组织的地质调查工作。毕业生中的叶良辅、谢家荣、朱庭祜、王竹泉、谭锡畴等10余人由农商部安排到地质调查所工作。正是这些人进入地质调查所之后,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才真正开展起来。如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的地质图幅,就是由他们填制编绘的。事实证明,地质研究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深湛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其中很多人都成为我国地质界极有影响的骨干力量。

随着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中国地质队伍逐渐成长壮大,地质调查和科研机构不断出现,有5个大学开办了地质系,地质专业杂志也先后创刊。地质学家开始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大面积的地质测绘和矿产勘探,部分研究成果,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这时期,中国的地质工作,不论是在地层古生物、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还是在工程、水文地质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果。

同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