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最早发现的植物宽昭木属采集于广东省东部山区

2012年9月,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瑞江通过长期的野外观察和大量分子系统学分析,发现了茜草科植物的一个新属,并将该属以华南植物园早期植物分类学家、我国第一部地方植物志《广州植物志》主编——侯宽昭先生的名字命名。

据介绍,宽昭木属为亚灌木,分布于广东省东部山区,为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植物学家研究发现,此属隶属茜草亚科钮扣草族联盟,与我国另一特有单种属植物绣球茜是近缘关系。

据悉,这是继茜草科分类学家罗献瑞于1998年发表我国第3个特有单种属——桂海木属15年后,发现的第4个特有单种属,为后续进一步探讨茜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植物分类学报》杂志上。

在日前出版的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生态学》上,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陈晓亚研究组发表论文,阐述了昆虫利用宿主植物次生代谢物增强自身解毒酶活力,从而提高对农药等有毒物质耐受性的原理。同期杂志对此项研究给予高度关注,评论说:“该研究用一种全新的角度,阐释了植物次生代谢物在昆虫与植物共进化中的作用。”

在植物—昆虫互作中,植食性昆虫给宿主植物造成很大危害。面对昆虫侵害,植物并非“坐以待毙”——除了物理性的防御(刺,表皮毛等),植物能够合成一系列有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次生代谢物)来抵御昆虫取食。

然而,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昆虫发展出了对有毒化合物(包括人工施加的杀虫剂)的耐受性和抗性。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具有发达的解毒酶系统,能耐受棉花植株中棉酚等倍半萜醛类毒素。随着杀虫剂的长期、大量使用,棉铃虫还迅速发展出了对菊酯等人工杀虫剂的田间抗性。“目前对宿主植物次生代谢物与棉铃虫杀虫剂抗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少。昆虫对植物次生代谢物的耐受性是否与其对农药的抗性有关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在陈晓亚的领导下,研究组通过与昆虫学家合作,对棉铃虫的解毒基因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对5种植物次生代谢物及溴氰菊酯诱导的棉铃虫中肠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发现溴氰菊酯诱导与棉酚诱导的P450基因最为相似,棉酚诱导的P450基因参与了棉铃虫对农药的抗性。用植物介导的RNA干扰抑制其中一个P450基因的表达,能够降低棉铃虫幼虫对溴氰菊酯的耐受性。

研究表明,植食性昆虫能够利用植物次生代谢物来改变防御状态,从而增强对其他有毒化合物(包括农药)的抗性。专家认为,这些结果对深入理解昆虫的环境适应性和农药抗性的发展、发展新的害虫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研究得到了中科院“创新2020”、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重大专项等资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