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引种草莓的地方是辽宁丹东

现在普遍的说法是草莓来自欧洲,中国最早引进草莓的是1921年的哈尔滨,引进了俄罗斯草莓。不过这话对丹东(今辽宁省丹东市)人来说,未必会被接受。

丹东的草莓历史大概是这样的,1906年清朝末期的时候,安东县就有日本人和朝鲜人在城郊的北部和西部试种草莓,当时叫“高丽果”,主要是日本人和朝鲜人吃。同时代,也有中国人受雇为生活在丹东的丹麦人和英国人种草莓,那会儿就叫草莓,比朝鲜人带来的高丽果个头大,口感好,也有人叫大高丽果。

后来到了20世纪二十年代,种植就很常态化,品种也有了改良,主要是中国人受雇给日本人种,也叫“高丽果”,个头大的也有叫“草莓”,口感好,卖价高的还是草莓。花园沟、草莓沟是当时日本人的生活基地,草莓也主要在那边种植。算起来丹东种植草莓的历史已经超过一百年。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丹东草莓开始向周边传播,大洋河流域的庄河平山、光明山、大孤山、椅圈、龙王庙、凤城的黄白二旗、蓝旗、红旗等等地区,都开始在河边的沙壤土质的地块种草莓,产量高,品质好,口感好,当时百姓一般叫高丽果,也有叫草莓的。

解放后,草莓没有得到很大发展,主要是草莓是浆果类,不耐运输,无法运输和销售。再加上日本人倒台后,丹东地区的草莓品种再没有过更换,品种老化,病毒遗传严重,品质蜕化,产量低下,效益不好。文革期间,草莓种植面积几乎为零,因为当时认为草莓不顶粮食,是小秋收的副业产物,个别人的资本主义尾巴,几乎都被拔光了。

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以后,中日贸易展开,丹东农产品出口拉开帷幕,日本人提出要丹东的草莓,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期,沈阳农大引进部分日本草莓种苗,繁育并在丹东试种,产量特别小,仅供出口日本,当时丹东草莓沟种植的草莓,外贸收购冷冻加工出口日本,价格非常高昂,六个草莓就相当于一块日本电子手表的价格,非常精贵。

1981年,沈阳农业大学草莓技术取得突破,草莓种苗供应开始扩大,大洋河流域周边的庄河、东港椅圈、大孤山、凤城蓝旗、红旗、黄白二旗等六七个公社和乡镇开始种植草莓,每亩地收入近千元,在当时农民种玉米一亩地产值几十元的状态下,一亩地产值近千元的草莓简直成了财神。到了1983年,丹东草莓种植面积达到了三千亩,成为中国向日本出口草莓的第一大产地。也是当时这个地区农民致富的最大的财神爷。

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丹东有两个人,对全地区草莓产业的迅猛发展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一个人叫王用华,是一位女同志,八十年代中后期任丹东市果品公司书记,兼丹东市果品公司进出口公司总经理。这位女同志经过艰苦卓绝地努力,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打开了丹东草莓出口韩国和欧洲的市场,并成功地从西班牙、法国和韩国引进了三十多个新的草莓品种,在新品种和出口市场价格高的拉动下,丹东草莓种植面迅速从几千亩发展到近十万亩,而且开始了温室草莓种植,草莓鲜果开始上市。

九十年代初,这位王用华女士也被丹东市委授予市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市劳动模范等称号。第二个关键人物叫谷军,丹东市农业局的干部,此人创办了东港草莓研究所。经过谷军的努力,丹东市先后引进的外国草莓品种在丹东分别进行了试种,品种筛选,种苗脱毒等等科技攻关,丹东草莓产业的大发展,与谷军领导的种苗繁育关系密切,可谓首功。谷军科学筛选的优质种苗适应丹东的气候、土质、降雨环境,品质好,产量高,农民愿意种,收入好,造就了今日的丹东中国草莓第一市

当然丹东草莓能有今日的成就,最最核心的有功之人还是农民,是大洋河流域的农民的努力,丹东才有了今日的草莓第一产地的成就。同时还要感谢老天爷,老天爷在丹东独创了偏酸性土质,沙瓤土地,不冷不热,温湿度最佳,降雨充足合理,阳光充足,北高南低等等特殊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丹东草莓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未来,丹东草莓还将有更大的发展,随着包装的革命化发展,丹东草莓今年已经登上了香港的超市柜台,相信丹东新鲜草莓很快也会登上首尔、东京的超市柜台,未来也会登上巴黎、伦敦的柜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