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早的哲学形态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形态。

它起源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时基本定型。

汉代,阴阳五行思想与神学谶纬结合。支配着整个社会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后期出现的风行一时的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并不是先秦阴阳五行学说的全面总结。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用来解释宇宙起源和变化的一种学说。

阴阳与五行原是两个理论。阴阳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五行出现在《尚书》。两者的流传都相当早远,在战国时代为人所总结和归纳。

阴阳说和五行说原为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前者把阴阳看作正反两种对立和消长的力量,以之说明事物变化的规律;后者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的相生相胜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战国时两说合流,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把五行的属性称为“五德”,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五德转移,治各有宜”,以此解说王朝的兴替。

《礼记-月令》一类作品将各类事物归纳到五行相生的系统之中,阐述四时的运行和农作物生长的关系,并制定生产活动的措施。

阴阳五行说后由燕齐海上方士传播,并以神仙鬼神之事相比附,乃大盛于秦汉之世,成为两汉谶纬之学的主要来源之一。

阴阳五行说的内容多牵强附会,具有神秘色彩,但其中也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因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