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鹤鸣先生在中国电影史上创造的若干“中国第一”

颜鹤鸣先生是中国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先驱者,在中国电影史上创造了若干“中国第一”:

1930年-1932年 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国产的电影录音机——“颜苏通”

1933年 他拍摄《春潮》,这是中国第一部使用自己国产电影录音设备制片的片上发音有声片

1935年 他拍摄《农人之春》,在比利时布鲁赛尔主办的农村电影国际比赛会上,荣获特别奖第三名。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在国际正式参赛得奖的故事电影片

YAN-Heming(图:颜鹤鸣先生晚年时)

1935年 他摄制了不少新闻记录短片,首开电影院放正片前加映新闻片的先河

1936年 他将电影录音机“鹤鸣通”改进成新型光学录音机。

1948年 他与梅兰芳先生、费穆先生合作,拍摄《生死恨》,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

1951年 受命于周总理,圆满完成中国第一批革命歌曲“红唱片”的制作任务。

1985年 他接受了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主席伊迪先生颁发的终身荣誉会员的证章。他早在1945年就加入了该协会。

20世纪最后一个艳丽的春天,92岁的他又欣喜地收到一份“世界文化名人成就荣誉证书”。

以下为其儿子的回忆文章——《我的父亲颜鹤鸣》

颜鹤鸣,原名颜鹤眠,祖籍浙江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1909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出生于上海。祖父颜甫仁任京浦铁路买办。父亲颜德孚精通中英文,在沪宁铁路任总文案。

鹤眠出生后三月父亡,14岁丧母。母亲临终前把他寄托给朋友屠姓夫妇照顾。次年他去同济大学校办工厂半工半读学习机电专业三年。十八岁时他由寄父母撮合与同乡王元瑜女士完婚。

颜鹤眠从小爱看西洋镜和默片,还喜欢拍照和拆装钟表,手艺特别灵巧。1927年秋,鹤眠由外婆的远亲、著名编导郑正秋的介绍,进入电影界。当时正巧和胡蝶同乘一辆车开进了明星摄影场。郑先生将他俩推荐给总经理张石川。胡蝶当演员,鹤眠当摄影学徒。

明星电影公司是颜鹤眠向往已久的地方,因此,他工作特别认真好学,踏实肯干,很快被提升为照相师。

一天,好莱坞著名华裔摄影师黄宗沾先生来到明星电影公司参观。他看到鹤眠正在为胡蝶拍剧照,便望着胡蝶的大酒窝,风趣地对鹤眠说:“你应该抓住她最具魅力的特点……侧面再加个灯”,还亲自布光作了示范。黄先生这一举动给鹤眠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当他离开摄影场时,鹤眠挤上前去与黄宗沾先生紧紧握手。当时,颜鹤眠是不会想到十八年后他们会在美国重逢。

1928年冬,明星公司根据上海家喻户晓的社会悲剧改编成电影《黄陆之爱》(胡蝶与龚稼农主演)。影片结局没有让女主角死去,而是让她隐居乡下。同时安排她在新闻记者的追问下,说出了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渴望自由恋爱的题意。编导郑正秋决定把这最后一段情节搬到舞台上演。颜鹤眠当时在电影中客串新闻记者,他追随胡蝶一起上台。这段别出心裁的电影连环戏,让观众在看完默片后又能听到胡蝶讲话的声音,剧场反应非常强烈,轰动了上海滩。当时站在台上的颜鹤眠便萌生了自己研制电影录音机,让电影发声的想法。

一年后,颜鹤眠从照相师升为摄影师并兼照相部主任,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又是胡蝶主演的《桃花湖》(郑正秋编剧,蔡楚生导演),颜牢记起当年黄宗沾对他说的话,努力想把胡蝶那最具魅力的角度拍好,但因经验不足布光时间过长,开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颜鹤眠当时万分着急,倒是胡蝶一句:“不要急,拍好戏要紧,我能忍耐的。”胡蝶对工作的敬业精神给他很大的鼓励,他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初次的拍摄任务。接着,颜鹤眠又拍摄了也是郑正秋,蔡楚生编导,胡蝶主演的《碎琴楼》、《春水情波》以及《刀下美人》、《战地小同胞》等无声电影。

郑正秋、蔡楚生、颜鹤眠多次的师徒合作,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蔡楚生曾记述当时的情景。“一位是中国电影的开山鼻祖,一位是激情飞扬的热血青年,另一位是郑正秋的同乡颜鹤眠,同一个话题就是电影。三个人越谈越兴奋,谈了整整一个通宵……”后来颜鹤眠要拍有声片时,得到了蔡先生的鼎力帮助。

颜鹤眠在演电影连环戏时,就有研制电影录音机的想法。1929年5月美国第一部有声片在上海公映,片中仅有小孩的哭啼和电车行驶声,票价特别昂贵,观众仍排队争购。颜鹤眠看到这种情形,更坚定了他搞有声电影的决心。他这一想法得到了亚美无线电公司工程师苏祖国的支持。该公司专营各类无线电器材设备,为颜鹤眠的研究试制提供了很大方便。颜鹤眠经常把自己装制的录音机录了声音后,半夜拿到电影院放映间放声试音,经过半年多反复测试,克服困难不断改进提高,终于把我国第一台国产的电影录音机“颜苏通”研制成功。颜鹤眠本人却因长期废寝忘食、操劳过度而病倒数月。

1932年,颜鹤眠创办了亨生有声电影公司,打算用自己研究成功的“颜苏通”拍一部有声电影。“编导蔡楚生很赞赏他的勇气和胆量,全力支持他的事业,为他编写了电影剧本《春潮》”。颜鹤眠还费尽全力邀请到著名导演郑应时,著名演员王人美、高占非等加盟。当时拍摄过程非常艰难,摄影棚很小,隔音又差,拍摄和录音必须同步进行;演员表演既要照顾镜头画面,说话又要凑近录音话筒非常辛苦;马路上的杂音影响录音,摄制人员只得每天半夜工作,但拍夜戏又会影响到邻居白俄侨民的睡眠,几次三番得到巡捕房的警告乃至被查封。最后,颜只得借用远离市区的健身房才把《春潮》拍完。

苏祖国看到有声片《春潮》拍得很成功,也很艰辛,诚恳地对颜鹤眠说:“你花了不少心血,亨生公司你开的,电影录音机应启用你的名字”这样,颜鹤眠才将自己名字改为“颜鹤鸣”,电影录音机也改称为“鹤鸣通”。当年《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对此也作了报道。

三十年代初期,各电影公司拍摄的有声电影竞争非常激烈,《春潮》公映后,没有得到预期效果。最后,连成本也没有收回。亨生公司也就此倒闭。但他的价值却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电影史》一书中提到“……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亨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颜鹤鸣曾用自己发明的‘鹤鸣通’尝试拍摄一部《春潮》,这是中国第一部使用自己国产电影录音设备制片的片上发音有声片。”

演员王人美在她的回忆录中也提到“……早在一九三二年,颜鹤鸣能够不拜倒在西洋技术和洋技师面前,依靠自己的力量制成电影录音机,拍成片上发音有声片《春潮》,他的勇气和胆识是值得敬佩的……。” 她还特别提到:“颜鹤鸣是中国电影界用自制录音机拍成片上发音有声故事片的第一人,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不该被历史的泥沙所淹没……”。

颜鹤鸣倾注了他智慧和财力所研制的“鹤鸣通”问世不久,因洋设备的引进而没被重视,令他非常伤心。1933年秋,颜鹤鸣在新光戏院对面开了一家“大都会”照相馆。开业不久,就因价廉艺高而顾客盈门。在众多的顾客中,有一位中南银行职员陈伯权先生与颜鹤鸣成了好朋友(陈的父亲是国民党南京军事参议院院长)。颜鹤鸣从陈先生那里得知南京要筹建中央电影制片厂的消息,有点动心。正在那时“大都会”照相馆因阁楼胶卷自燃,引起大火损失惨重无法继续营业。于是颜鹤鸣决定接受陈先生的推荐到了南京,向电影股长黄英报到。这样,颜鹤鸣在1934年6月又回到了电影界。后新任电影处长张冲了解到颜鹤鸣精通电影摄影和录音技术,与上海电影界有密切关系,就提升颜鹤鸣为摄影总干事兼制作技术科科长。

1935年冬,张冲派颜鹤鸣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苏联国际电影节,同时考察苏联电影公司。代表团成员中有胡蝶、周剑云、陶伯逊、余一清、黄谦等。这对颜鹤鸣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到了莫斯科没有去观摩影展,而是直奔中国驻苏大使馆,要求颜惠庆大使帮助他参观考察电影公司。颜大使专为他备了一辆轿车,还派了他的侄子颜永陪同参观。其间,颜鹤鸣认真听、记、画还拍了照,几天下来就收集到很多文字和形象资料,获得很多信息,学到不少先进的电影技术。

颜鹤鸣回国后专门写了考察报告,建议把电影制片厂改名为摄影场,场地选定在南京宣武。这个摄影场1936年底竣工,它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有声电影摄影场。场内设备由颜鹤鸣列出清单,委托上海冠龙照相器材行采购。录音设备则采用颜鹤鸣与潘武鼎根据“鹤鸣通”改进的新型光学录音机。

中央电影摄影场先后出品了故事片《农人之春》和音乐片《叫我如何不想他》等影片。1935年七月《农人之春》(编剧孙明经,潘澄侯,导演黄天佐,摄影颜鹤鸣)在比利时布鲁赛尔主办的农村电影国际比赛会上,荣获特别奖第三名。“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在国际正式参赛得奖的故事电影片”。音乐片《叫我如何不想他》主题歌委婉抒情,广泛流行至今。颜鹤鸣按张冲的提议,免费为电影院提供新闻片,他摄制了不少新闻记录短片,开了电影院放正片前加映新闻片的先河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电影摄制场搬至重庆,颜鹤鸣送妻儿先回到上海。不久,张冲在雾城病故,颜鹤鸣与“中电”也失去了联系。

颜鹤鸣回到上海,因局势混乱一时没有工作,子女又众多,生活困难,全靠丈人家接济才度过难关。在这一时期,颜鹤鸣住在上海冠龙照相器材店的材料仓库里,刻苦钻研,埋头试制,装配16毫米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

One Reply to “颜鹤鸣先生在中国电影史上创造的若干“中国第一””

  1. 颜鹤鸣在1933年,被摄影界各方人士推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他是唯一得到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颁发的终身荣誉会员证章的中国人。虽然解放后不久,他因历史原因,遗憾离开了电影界,但在五十年后,北京中国电影博物馆和去年开幕的上海电影博物馆中,都有他对中国电影技术作出贡献的记载和收藏他家属捐赠的实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