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山水诗的开创者是东晋的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南朝宋诗人。以文辞名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著述很多,都未流传下来,如今只保存了十余篇文章,百余首诗。

永嘉成诗名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咏叹乌衣巷的怀古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建康(今南京)的秦淮河上,曾经有一座朱雀桥,离朱雀桥不远,曾经有一条车马填咽的街巷,名叫乌衣巷。在乌衣巷中,曾经世世代代居住着一些显赫的家族,其中最显赫的莫过于王氏和谢氏两家了。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倜傥风流,钟鸣鼎食。后来他们所仕宦的朝廷衰亡了,他们自身也败落了。谢灵运就是乌衣巷中显赫的谢氏家族的子孙。

永初三年(422年)八月,38岁的谢灵运新任永嘉郡太守。在僻乡远郡之中,并无多少政务,他在清闲中,得以游山玩水。他游览了王羲之的“墨池”,绿嶂山,写了《登永嘉绿嶂山》一诗。他游览了墨池坊东边的积谷山,写下了《过始宁墅》和《登池上楼》,因为《过始宁墅》中有“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的秀句,后人又称这首诗为“白云曲”;《登池上楼》也因“池塘生春草”一句,被称为“春草吟”。

永嘉江上游叫大溪,横贯永嘉南部,谢灵运溯水西行,溪底的碎石,堤岸上的细石,全是白色,溪流迤紫纡青,与洁白的细石相眏衬,使谢灵运心中泛起一种肃穆孤清的情怀,于是他停船歇息,写出了《过白岸亭》诗。

谢灵运在郡府处理政务,稍事休息,又渡江北上,寻访名山。在横渡永嘉江中,见江心有一孤屿,便登上小岛,但见水天一色,清澄鲜丽,远处波光粼粼,鸥鸟翻飞,霁日光天,云如轻絮。谢灵运在这里留下了《登江中孤岵》一诗。来到北经白石岩北行,游石室山、大若岩等名山。至此,谢灵运游遍了永嘉的山山水水,所到之处几乎都留下了优美的诗篇。

他在任永嘉太守期间,郡内有名的山水,他都“肆意游邀”,有时“遍历诸县,动逾旬期”,每到一名胜佳地都有新作出现,人们争相传抄,远近钦慕,名声直达京师。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有一次,去临海观赏风景,他特选最难走的一条路,跟从者有几百人,伐木开道,轰轰烈烈,以致临海太守以为土匪来了。后来文帝让他任临川内史,他本性难改,“在郡游放,不异永嘉”。谢灵运的山水诗,都是这样得来的,因而诗中充满清新动人之句,如“密林含云情,远峰隐半规”,“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等等。尤其是他在景平元年初春写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他一生中最有名的山水诗句,他对这两句诗十分满意,曾对人说“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永嘉山水,造就了潇洒太守谢灵运的千载诗名。

贞观丘壑美

谢灵运是山水诗共推的不祧(读音“挑”,一声)之祖。他的前辈们虽写出一些山水诗或准山水诗,但都不过是出场的锣鼓,到他才真正诞育了山水诗。六朝之前的诗篇虽不乏山水风景草木鱼虫的描写,但它们总是作为抒情言志述事说理的陪衬而出现的,只是比拟、暗示、象征、引发某种情志事理的配角,而不是诗人歌咏的主题。在他现存的近百首诗中,有60多首山水诗。

在会稽始宁墅,谢灵运曾经写过两首《述祖德诗》,缅怀与歌颂祖父谢玄的功德,他说祖父在淝水立下殊勋以后,因奸佞当道,谢安去世,北伐良图成空,便毅然急流勇退,拂衣五湖,养晦山林,经营始宁墅,在这里,“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是说遗落世俗的情欲,抛弃功名爵位这类身外之物。“贞观丘壑美”使诗人转目于山水,诗人失志之后来到永嘉、会稽等山水佳胜之地,于是就有了“贞观”的对象,有了描绘这对象的诗篇,有了他静心刻画的精丽山水诗句。

谢灵运山水诗有一个三段结构的模式,即:述行——写景——悟理。述行一层通常写他为何和如何来到某山清水秀之地,这其实就是“遗情舍尘物”,走向自然美的过程。写景一层才正面刻画山水,这其实就是“贞观丘壑美”,用“遗情”之后虚静之心观照山水之美。悟理一段是由观照山水所悟出的人生哲理。写景这一层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精华,诗人用一双锐眼和一支生花的妙笔,流泻出许多极为精工富艳的妙句,如:“扬帆釆石华,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云日相辉眏,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于南山望北山经湖中瞻眺》)“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等等。这些诗句明白晓畅,用不着多加解释,各联仅仅十字,勾勒出一幅叫人神往的美好画面,可谓精品、逸品,甚至达到了美的极致。与谢灵运同时代的大诗人鲍照衷心折服,赞叹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后人也称赞为东海扬帆,风日流丽。在这些平凡而又奇丽的自然景观面前,在这些恬静而又生动的清风朗月之中,谢灵运心灵得到了慰藉,他那些浮躁的不平之气得到了消解。

谢灵运很想摆脱世俗感情,用虚靜之心观照山水,并得到感动、解脱和遗忘。他几乎每首山水诗悟出的都是庄老的隐遁栖逸、不竞无求之理,但这不过是有意掩饰罢了。官场失意、壮志难酬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但他却偏要标榜出世高隐,这不过是欲盖弥彰罢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差不多都以信誓旦旦的决心隐遁结尾,如《登池上楼》在描写了池塘春草的美景之后,末四句说:“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是说人们往往耐不住寂寞,远离宦场离群索居会觉得时间很难消磨,心情也不易静息。难道只有古代才有那种节操高尚、遁世无闷的人吗?今天也有,请来验证吧,那就是我谢灵运!这就是他在春日丽景中悟出的“道”,这可以想见他那不甘寂寞而又极力自我宽解的内心。他自己在诗中说过:“理来情无存。”他既要摆落感情,保持虚静,于是笔下的山水描写往往是纯客观的、冷静的、摄影式的,深蕴着他在山水审美中的怡悦之情。后世的诗人以谢灵运为榜样,纷纷“效谢康乐体”,并不断加以改进提升,使之日益圆美,写出清美可喜的山水诗,这是谢灵运的殊勋。

山水诗千古

元嘉元年(422年),新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将谢灵运召回京,编纂《晋书》。但写到东晋时,写实有揭疮疤之嫌,于是他釆取拖延战术,称病不上朝,在家种树养花,或者出京远游,既不汇报也不请假。元嘉五年(428年),谢灵运“奉旨东归”,任临川内史。一路上,游庐山,拜佛寺,到达临川府时已是第二年初夏了。在临川,他仍旧游山玩水,及时行乐。游遍境內的灵谷山,在南城县飞猿桥写下了“朝发飞猿桥,暮宿落峭石”的诗句。

谢灵运不理政事,以放纵与遨游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与孤寂,被人告诉朝廷,将他押解入京。后免去死罪,徙赴广州。就在谢灵运逐渐习惯岭南生活之时,一桩与他性命攸关的大案被揭发出来了,即谢康乐购买兵器准备聚众造反案。谢灵运以“叛乱分子”被下诏就地正法,在广州行弃市之刑。谢灵运挣扎半生,始终无法挣脱悲剧的命运,他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他先将自己的一副美髯剪下来,命人送到祗洹寺中,以充作维摩诘造像的胡须,又要过纸笔,写下《临终》这绝命诗: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凄凄凌霜叶,网网冲风茵。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隐忍偷生,不如大义赴死。一切准备停当,他随刽子手走上了街市,寒光起处,血花四溅,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的遗迹荡然无存,连那刘禹锡感喟过的野草花也一并消失了。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却没有消失,这是真正万古长存的谢氏堂前燕。谢氏之有山水诗,犹谢氏之有淝水大捷;谢氏之有谢灵运,犹谢氏之有谢安、谢玄,都是谢氏彪炳青史的光荣与骄傲。只是淝水大捷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却光景常新。在谢灵运的带动之下,后世形成一个历史悠久阵容广大的山水诗派。于是这个起初在谢家华邸养就羽翼展翅飞出的翩翩诗燕,犹如一个不灭的精灵,翱翔在历史的时间和华夏大地的空间,随着它那无所不至的轻灵轨迹,描绘出中国山河姣好生动的容颜,它一直飞翔到如今,真正飞入了千门万户寻常百姓家。

作者:李兴濂,杂文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