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有“哲学”一词是在清末

哲学一词在我国通行,尚是近代之事。这个词是假道日本而来的。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一书中指出:第一个用“哲学”这个名词的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这个希腊名词由两个字组成:“爱”(音译为“菲罗”)和“智”(音译为“索菲亚”),合起来便是“爱智”。这或许就是“哲学”的原始意义。

后来这个词流传到其他语种中去了。在英语、俄语、德语等语言中,“哲学”这个词都是一个读音:“菲罗索菲”。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有一位著名哲学家西周(1829—1897年),他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1874年西周经过反复推敲和斟酌,最先依据汉字的意义,将“哲”和“学”拼成“哲学”一词,由此意译了英语的“Philosophy”。

此外,还有一些哲学术语如主观、客观、悟性、理性、唯心、唯物、现象、实在、归纳、演绎等译语也都是西周苦心积虑的成果。

19世纪末至20初期,随着新学的倡行,“哲学”一词也开始在中国国内的报章书刊中露面,而且很快取代“玄学”、“形而上学”等名词,成为通用的一个术语。

从字面上讲,“哲”之为“学”,也就意味着一门给以聪慧的学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