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获俄国奖章的中国人是茶业专家刘峻周

光绪年间,一位种茶专家、广东人刘峻周就到了俄国……
  
广州宁波争相认 原是广东高要人
  
有资料说刘峻周是宁波人,也有说是广州人。其实,刘峻周籍贯肇庆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市),原名刘兆彭,字峻周,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当时华东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刘峻周十几岁就离开家乡,去宁波学习茶叶的种植、加工技术。
  
清朝时,茶叶已是中俄贸易的大宗商品,俄语中的“茶叶”(чай)就是中文的音译。但俄国种茶则到清朝中叶才开始。那里天寒地冻,茶树难以培植,故要在中国聘请茶叶技师,这一想法得到了沙皇的首肯。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俄国茶商在宁波结识了18岁的刘峻周。对这个广东小伙子很有好感,问他要不要和自己一起回俄国种茶。刘峻周未有准备,婉拒了。可是,波波夫数年里一直与这位广东师傅保持着联络。1893年,刘峻周已经升任宁波茶厂厂长,波波夫再来邀请。尽管刘峻周刚生了儿子,但时遭天灾茶叶减产,为养家糊口,他带上另外9名技工、茶籽和几万株茶树,乘船从广州港出发。绕道印度、苏伊士运河和港,渡过爱琴海、黑海,抵达港口城市巴统(今格鲁吉亚阿扎尔自治共和国首府)。
  
刘茶飘香传百年 沙皇颁奖第一人
  
离巴统14公里处,有个海边小镇叫恰克瓦,依山傍海,气候比较温和,本是俄国的避暑胜地,中国师傅在此开始在俄国的种茶事业。头三年,由于气候差异,很艰难才培植出80公顷茶树。他们把宁波茶厂的那一套生产模式全套照搬,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刘峻周便舍不得走了,提出要带自己的家眷过来,还要招募更多的技工来俄。1897年,刘峻周回到广州,儿子刘泽荣已经5岁,他将12名技工连同妻儿一起带回恰克瓦。
  
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50公顷,但黑海气候不太适宜制红茶,经试验研究,中国人培育一种新的茶树,再建立一座专制红茶的新厂,当地俄国人称之为“刘茶”(лаочай),把发明者称为“峻刘”(Джонлао)。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展览会上,“刘茶”获得了世界金奖。1909年(一说1910年),沙皇政府授予刘峻周三级奖章,据说这是得到俄国奖章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没有取得俄籍而得奖的第一个外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军队占领巴统,刘峻周率领工人坚持两天两夜,武装保卫了茶厂。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支持茶叶事业,刘峻周的茶树开枝散叶,种到了南北高加索地区,他还担任过一个国营茶厂的经理。1924年11月13日,他赴俄30年,苏联政府授予他“劳动红旗奖章”。后来,苏联政府要求所有外国人入籍,否则不能拥有私产。刘峻周却不愿意,宁愿携带全家返回中国,本来想返回南粤大地,考虑到儿子刘泽荣已参加了共产主义运动,于是落户,经营跑马场。他一生养马爱马,别号叫“天涯马驰”。1942年,72岁的刘峻周不慎从马背摔下,不治身亡。
  
时至今日,“刘茶”仍是格鲁吉亚、土耳其、阿塞拜疆和南俄的主要茶树品种,仅格鲁吉亚就有6.23万公顷茶田,茶叶年产量达50万吨,占前苏联地区产量的95%。现在的恰克瓦镇上,刘峻周住过的房子还有茶叶工人在住,他原来办公的房子则成了格鲁吉亚科学院茶叶科技研究所,他手植的无花果树郁郁葱葱。仍有茶厂在开工生产红茶,不仅供应格鲁吉亚各地,而且向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出口,只不过“刘茶”的名字变成了“格鲁吉亚茶”,年轻一辈已不大知道茶还有这段历史。
  
承父拳拳爱国心 毅然弃学救华工
  
刘峻周长子刘泽荣,字绍周,被带往俄国时年仅5岁,据说他俄语说得比汉语还流利。但是,他仍按粤语发音,把自己的名字拼成“ЛауСиуДжау”(刘绍周),未使用过俄文名字。为学得一技之长,刘泽荣于1916年考入彼得格勒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并打算毕业之后回归故里。
  
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沙皇罗曼诺夫王朝倒台,当时在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大量华工生活无着,四处流浪,有些被拐骗去做苦力,成为“黄奴”,有些被德国军队抓去做俘虏,受尽劳役折磨。
  
刘泽荣从报纸上读到华工的悲惨状况时,拍案而起。第二天跑去中国驻俄公使馆,希望公使能救济华工。在去公使馆的路上,有一个中国人衣衫褴褛、瘦骨如柴,坐在路边伸手讨钱,中国同胞沦落到乞讨为生的地步,使刘泽荣无限唏嘘,把身上仅有的一点钱给了他。当时驻俄公使刘镜人,没有这样的同情心,虽也曾上书要求救济华工,因为“类皆褴褛不洁,形如乞丐,万目睽睽,腾笑途人。毗邻既有烦言,房主亦频诘问,使馆尊严,为之减色。”也就是说,华工“映衰”了他公使大人。但中国政府全无批复,使馆经济困难,莫讲救济、遣返落难华工了。
  
中俄政府勒裤带 拨出专款惠侨民
  
刘泽荣毅然中止学业,为救济华工一事奔走,联络一些公使馆中热心的馆员和当地侨商,决定于1917年4月18日在彼得格勒创办一个华侨团体,定名为“中国旅俄联合会”,刘泽荣任会长,“以辅助旅俄学商工三界为宗旨,无论何界发生何种事故,概由本会竭力设法保护办理”。
  
联合会做了许多实事:一是派员亲赴各地矿区、战场前线等华工聚集地调查情况;二是与俄国政府协商改善华工待遇,取消华工与俄工之间的“不平等合同”现象。刘泽荣亲自去与俄国内务部、兵工会、京城自治会等机关洽谈。在他的努力下,成立了安置华工的专门会,设立华工栖留所,由彼得格勒市自治会拨出七万卢布,联合会出一万卢布。短短两个月内,栖留所容量就由300人增至1000人,除供应食物、代找工作外,患病者还可到市立医院免费治疗,有法律纠纷的还帮助排解、主持公允,成为众多华工的温暖“娘家”。
  
不过刘泽荣遣返华工的计划还未实现,很多人有家归不得。这比提供食物和工作更加艰巨,因为要政府提供火车,免费运输,俄国政府预计需20万卢布,希望中俄政府共同分担。
  
事关援我十万生灵,外交部立即致函财政部,要求拨款4万元(折合10万卢布),并呈文大总统黎元洪。果然,黎元洪大笔一批:“本大总统捐一万元,其余由财政部筹拨。”
  
列宁亲笔签批示 周总理盛赞“了不起”
  
十月革命爆发,在俄华工纷纷拿起武器,加入苏联红军和游击队,联合会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成长为一个具有革命性的政治组织“旅俄华工联合会”,并创立《驻俄华工大同报》。
  
1919年3月2日,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列宁听说有一位“华工代表”,在百忙中接见了刘泽荣,刘年仅26岁,列宁说:“年轻没有失败。希望您继续艰苦拼搏,为广大华工创造更多业绩。”刘泽荣列席会议并发祝词,刊登在翌日的《真理报》上。其后,刘泽荣加入俄国共产党。同年11月19日,列宁再次召见他,询问了苏维埃政权对华工联合会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刘泽荣回答很满意,并把外交人民委员会发给他的身份证件拿出来给列宁看,上面的“自述”部分写到:“持证者系维护在俄国的华工利益的唯一全权代表,务请各机关、单位给予各种协助。”列宁皱了皱眉,用手拍了一下前额,拿起红笔在空白处写道:“要求所有苏维埃政府机关及主管人员对该同志予以一切照顾、关怀。人民委员会主席弗-乌里扬诺夫1919年11月19日。”
  
1920年初,刘泽荣应邀回国,负责中俄边境勘测工作,列宁特意再次召见他,希望他能多做些促进中苏友谊的事。但是,北京政府和奉天当局竟打算以“过激党”名义逮捕他,刘泽荣被迫转道,担任中东铁路公司监事会监事、哈尔滨公议会议员。“九一八事变”后,他回到北平,开始教书。1940年国民党政府任命其为驻苏使馆参赞,1945年回国任外交部驻新疆特派员。

新中国成立,刘泽荣任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外交部顾问。1950年,周恩来曾称赞他为“了不起的中国人!”1958年,65岁的刘泽荣加入商务印书馆,担任《俄汉新辞典》的主编。1970年7月18日,刘泽荣病逝。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支持茶叶事业,刘峻周的茶树开枝散叶,种到了南北高加索地区,他还担任过一个国营茶厂的经理。1924年11月13日,他赴俄30年,苏联政府授予他“劳动红旗奖章”。

一个世纪多过去了,今天,中俄关系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忘记113年前,广东老乡刘峻周在恰克瓦土地上种下的那棵小小的茶苗,记住他们父子为中俄友好作出的贡献,让两国人民永远友好下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