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杆秤实物图出于南朝张僧繇的《执杆图》

杆秤从体形上来分,可分钩秤(称量用钩)、盘秤(秤钩处悬挂秤盘,多为市场商贩使用)、戥(读音“等”)秤。

戥秤是称量微量贵重金属或贵重药材的微型杆秤,广泛应用于中药房。其称量精确,制作技术要求很高,民间一般难以制作。

民间最普遍使用的是钩秤。钩秤由秤杆、秤钩、提纽(一般为双提纽)和秤砣等组成。

按其称量多少分为大秤、中秤、小秤三种。

大秤一般称重50公斤以上,杆长1.5—2米;中秤的称量30—50公斤,杆长90—120厘米;小秤的称量15公斤以下,杆长60—80厘米。

上海吉尼斯记载,我国杆秤之最是秤重250公斤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提纽杆秤始于东汉末期(也有说三国时期),至南北朝时已广泛使用。

《国语-周语(下)》:“律度量衡于是乎生。”韦昭注“度量衡”条曰:“衡,称上衡。衡有斤两之数。”“衡”即衡杆。这句话的意思是:衡杆,秤的衡杆,衡杆上可读出斤两之数。这话精辟地概述了杆秤的特征。可见在东汉时期,由于它制作简易使用方便,在商业、手工业、农业、税收和民间日常生活中已经广泛应用。

到南北朝时期,逐渐演变成提杆秤。南朝画家张僧繇所绘的《执杆图》可能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杆秤真实形象,画中画的是一枚盘秤。

到了宋代,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提纽杆秤由于它称量灵活、使用方便、便于携带,深受民间百姓的欢迎,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

在完全靠木秤作为度量工具的年代,制秤艺人在全国各地大量存在。

China-ancient-painting-by-ZHANG-Sengyao-The-Weighing(图:南朝张僧繇所画的《执杆图》)

中国专门做杆秤的古老行当称为“戥秤匠”。

近代西方的度量衡“虎克定理”磅秤和台秤传入我国,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新兴的电子秤广泛应用于商业计量。这对杆秤是很大的冲击,所以戥秤匠日趋减少。但使用台秤、磅秤和电子秤没有杆秤方便,尤其是一些摊点和小贩更不便于携带计量,其价格也远远高于木杆秤。

钉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更是一门讲良心的劳动。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

首先是取秤杆。要选择一根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的木杆,大多选柞栎木、红木等上等的材料。从山上取来这些材料后,要用整整一年的时间用来晾干。一年后,最直接判断木材是否已充分干燥的方法是用鼻闻其味,没有味道的木材才是干燥可用的。去湿环节极其重要,没到规定时间,木材无法彻底干燥,会影响日后木秤使用时的精确度。然后用刨刀将杆身刨圆,用碱水浸泡后再晾放几天。等杆身发黑后,再用磨刀石打磨,等再度晾干后,可开始在头尾套上铜皮,至此杆秤才成雏形。

接下来是钉秤花。钉秤花很讲究,因为秤的规格国家有统一规定,所以来不得半点马虎。戥秤匠需懂得物理、数学,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精细的工序。当木杆处于平衡时,再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就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一一刻下记号。然后再在那些标记过的地方,耐心细致地下针和钉秤花。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定。

杆秤因与日常生活亲密接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因此,人们与杆秤也结下了深深的情缘。清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卷四中说:“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砣)为公道老儿。”

人们不仅把杆秤作为日常称量的器具,而且作为一种吉祥之物,称之为“当家财神”,寓意“有秤当家,家财兴发”。因此在我国江南一带,民间都有置办杆秤的习俗。

一般人家置办小秤,富有人家或商贾之家则同时置办大小秤。

建屋上梁时,要将秤砣悬挂在梁上,取“称心如意”之谓。

新屋落成乔迁之时,首先要搬入杆秤,接着是扫帚畚斗,然后再是家具被褥。每逢过年,人们都要用红纸卷贴于杆秤的头上,祈祷财气兴旺。长辈们还要教儿孙从小认识秤花,认为“不识秤花,难以当家”,民间甚至有“小孩子莫吃鱼子”的忌讳,说是吃了鱼子,长大会不识秤花。

以杆秤为比喻的谚语至今还在流传,如“上下三处是根秤,邻居八家是面镜”、“心平勿用秤”、“家中有黄金,路上有平秤”等等,都把杆秤灵化为一种道德理念了。

曾经热播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其主题曲《清官谣》中唱道:“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咿呀咿哎呦,你就是那定盘的星。”显然,在这首歌中的秤已成为公正、清廉、严明的形象。但是,这被赋予神圣形象的秤,便是制作精良、尺度精确的杆秤。

还听说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位靠卖馍发家的王老板,刚做生意时,他对请来钉秤的人说:“你钉的秤,若能将15两馍称成一斤(旧时16两为一斤),除工钱外,再赏你二钱银子。”王老板出门后,老板娘对钉秤的人说:“你钉的秤,若能将17两馍称一斤,除工钱外,我再赏你五钱银子,但要对当家的保密。”从此奇迹出现了,王老板使用这杆特钉的秤,生意越做越红火。这说明,用“黑心秤”做生意是发不了财的。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以“权衡得失”、“权衡利弊”、“权衡轻重”来告诫自己或提醒别人行为处事要慎重思考,善于比较,三思而行。这个“权衡”最初就是从秤演化而来的。“权”指的是秤砣,“衡”指的是秤杆。由于称重量时,秤砣和秤杆一定要合在一起使用,正如民谚所云“秤不离砣,公不离婆”,所以就习惯称作“权衡”了。

杆秤虽然由于它的灵巧方便,一直沿用了1800多年,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达,已显现出它的不足,一些缺德者在秤纽秤砣上作弊,更影响了杆秤的声誉,因此杆秤正在逐步被台秤、托盘秤、电子秤所取代。

1997年,全国各大中城市限制使用杆秤。在民间,杆秤虽一时还难以完全被淘汰,然而,它终将完成其历史使命,载入中国衡器的史册。杆秤作为一种权衡文化,也必将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并时时“钩”起我们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