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位翻译了大文豪托尔斯泰全部小说的文学翻译家是草婴

草婴,原名盛峻峰。文学翻译家。1923年出生,浙江镇海(今宁波)人。南通农学院肄业。

1938年开始学习俄语,同时参加新文字研究会。
1941年起,先后为《时代》杂志、《苏联文艺》杂志及《时代日报》译稿。
1945至1951年任时代出版社编译。
1952年后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及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俄国和苏联文艺作品。
1960 年参加《辞海》编辑工作,任《辞海》编委兼外国文学学科主编。
从1978年至1998年,系统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全部小说作品,包括三个长篇、六十多个中短篇和自传体小说。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外国文学组组长,国际笔会上海中心理事兼翻译委员会主任,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中国译协副会长,现为中国译协名誉理事。2006年被俄罗斯作家协会吸收为名誉会员。

自从1941年正式开始翻译工作,草婴在这条路上已经坚持了六十多年。他以一人之力翻译400万字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把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都翻译成本国语言的人

198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文学翻译大会上,草婴就被授予高尔基文学奖,成为至今为止获得该奖项唯一的中国人。2006年夏天,草婴获得了上海俄罗斯领事馆颁发的一项荣誉——高尔基勋章。这是近一个世纪中俄文化交流以来,俄罗斯方面首次专门为中国作家而设。对于草婴这个熟悉的名字,俄罗斯人这样评价:这两个汉字表现出难以估计的艰苦劳动,文化上的天赋以及对俄罗斯心灵的深刻理解。

执着的求学者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同年12月,14岁的草婴随家人避难上海。当时,国内首次出版了《鲁迅全集》共20卷,定价20元,草婴省下父母给的零花钱去买了一套,简直如获至宝,他后来读俄文、搞翻译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鲁迅的影响。

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俄罗斯文学在中国迅速传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浸染,在俄罗斯那块广阔的土地上,出现了托尔斯泰、高尔基、肖洛霍夫等一批世界影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以人道主义、苦难意识,以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细致而深刻的探索,滋育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灵。

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这位少年的心灵产生了学习俄国人民争取解放和爱国抗敌的朦胧思想,他认为要让穷苦大众的日子过得好一点,就要先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情况,因此他决定先学习俄语,自己可以阅读苏联的报刊,以便进一步了解苏联。不久,他决定学习俄文。

15岁的草婴在报纸上看到一个苏联家庭妇女教俄语的广告,就根据报上的地址找到那户人家。按了门铃之后,走出来一位中年苏联妇女,看到草婴是一个小孩子,便用生硬的中国话问:“小孩,你来干吗?”草婴说我要学俄文。她说1块钱学1个钟头。草婴的父亲每个月给他5个银圆零花,因此他就说:“我1个星期学1个钟头。”苏联妇女说,一个星期学一次太少了。草婴不好意思说自己没钱,只能坚持说:“就一次,一次。”

当时没有一本俄汉词典,也没有任何教材,苏联女老师只是让草婴到淮海路书店去买哈尔滨出版的俄语教科书《俄文津梁》。这位女老师其实只是位家庭妇女,也不知道该怎样上课,每次去她家上课,她就根据那本教科书教草婴读:“这是什么?这是杯子。”她念一句,他跟着念一句,连字母都没有教过。回家之后草婴就把老师教他念的句子反复地读,读到滚瓜烂熟。因为当时还没有中俄词典,他只有借助日俄词典《露和大词典》来学习。日文和中文有一些相似之处,《露和大词典》能解决1/3的问题。 草婴白天在中学念书,晚上就回到家里学俄语,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基本上都在学俄语。在他学习俄语的四五年时间里,他没看过一次电影,没有出去玩过一次,而是把分分秒秒可以利用的时间都集中用在他的俄语学习上面了。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草婴结识了一名地下党员姜椿芳,就是后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创办人。姜椿芳得知有一个中学生很用功地在学俄语,就特意通过另外一个地下党员的介绍认识了草婴,姜椿芳问草婴:“你学俄语有困难吗?”草婴赶紧诉苦,说:“很难,没有字典也没有语法书,老师又不会教书,中文也不懂,只会讲几句很简单的中国话,很困难。”姜椿芳就说:“这样吧,我们过两三个星期见一次面,你把你的问题告诉我,我尽可能来替你解决。”在姜椿芳的帮助下,草婴的俄语水平进步很快。

人道主义的翻译家

1941年,盛俊峰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草婴”,正式开始了翻译工作。在别人的介绍下,他从翻译一些二战有关苏联和德国战争的通讯特稿入手。不久,苏联塔斯社在上海创办了中文杂志《苏联文艺》,草婴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这是他翻译的第一篇文艺作品《老人》,全国解放后,华东作家协会成立,草婴是最早的一批会员。

1950年2月,中国和前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个社会主义的大国成为了最亲密的伙伴,苏联文学艺术以其巨大的辐射力,在整整一代中国人世界观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55年,草婴翻译了苏联女作家尼古拉耶娃的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在当时发行量达到300万份的《中国青年》杂志上连续两期转载,第一版就发行了124万册,打破了翻译小说印数的纪录。因为“关心人民疾苦,反对官僚主义”的内容,小说的主人公娜斯佳成为了青年学习的榜样。

1953年3月5日,前苏联的文学因为斯大林的去世而发生了改变,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1955年的最后一天,《真理报》上破天荒刊登了肖洛霍夫的一篇小说,草婴被这篇小说吸引。

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苏联人在卫国战争中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以新的角度处理了“人和战争”的矛盾冲突,表达了战争除了带来眼泪,不会带来任何东西的思想。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我怀着沉重的忧郁,目送着他们,万尼亚用一双短小的腿连跳带蹦地跑了几步,忽然向我回过头来,挥动一只嫩红的小手。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不,在战争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这时重要的是及时转过脸去。这时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 草婴读后非常感动,他决定尽快把它翻译成中文。译文发表在《世界文学》杂志上。距离小说在苏联发表仅两三个月,可以说几乎是同时出版的,这在当时的翻译界是非常少见的情况。 译作发表后,反响很热烈,中国人民通过这篇小说进一步了解了肖洛霍夫,知道他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道主义的爱国作家。人道主义是草婴所希望传达给读者的讯息,也是他一直所怀抱的信念。正是因为这种人道主义的信念,所以不管他受到了多大的折磨,他也会一直坚持,以崇高的人格和坚韧的毅力超越苦难,反思社会。

坚韧的追梦者

中苏关系破裂之时,苏联文学被封杀。在“文革”那个特殊的时代,还差点丢了性命。

可是草婴并未因此埋怨过自己的翻译工作,他说:“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所走过的道路,都是无怨无悔的。因为我觉得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里,我做了我力所能及的、最应该做的工作,所以我不曾有过自怨自悔的情绪。我精神上始终没有垮,精神上还是比较健康的。”

经过近1年时间的煎熬,草婴的断骨愈合,那时,正值“文革”结束,草婴恢复了创作自由。这一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有一天接待了几位客人,他们是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希望请草婴做出版社的总编辑。

草婴考虑,如果担任了这个工作,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从事翻译工作了。领导们最后答应了草婴的请求,让他继续从事翻译工作。

在草婴拒绝了这份正式工作的同时,他也失去了很多待遇,比如退休金。但是草婴说,从18岁开始,他首先考虑的就是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充分用在对社会、对人民最有益的工作上面去,这是他一贯的宗旨。

呼吁人性的回归,唤起人们的人道主义情怀,55岁的草婴把目光投向了苏联一位伟大的人物列夫•托尔斯泰,他决定翻译他的全部小说。

草婴自述:“在阅读和翻译文艺作品中,我认识到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就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他的作品用感人至深的艺术手法培养人的博爱精神,反对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和思想。”草婴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翻译完成12卷《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因为每部作品都要看好多遍,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的翻译,文学翻译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从事文学翻译也要创造形象思维,在头脑里形成一个个的人物形象。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里面,人物有550多个,这部作品要看三四遍,头脑里才能出现这些人物形象。文学翻译家就要把原作者所创造的形象,通过翻译介绍给读者,介绍得好,就是成功。2004年7月《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5年,草婴第一次去苏联,带了自己的一大摞译本送给苏联作协,他们很惊讶他怎么翻译了这么多作品,草婴说:“我也还没有年轻到可以慷慨地浪费青春年华的程度,也没有老到可以心安理得地等待死亡。”

那次友好访问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参观列宁陵墓,但草婴提出他还想去参观托尔斯泰的故居。在托尔斯泰的故居,草婴非常感动。托尔斯泰拥有一个占地5700亩的庄园,里面有树林与湖泊,就像一个风景区,他是一个真正的大贵族、大地主,出身如此优越的他,却那么关心穷苦农民的生活。草婴对自己一生最满意的作品便是《托尔斯泰小说全集》。 谦逊的引路人

草婴家的花园里,种了很多美丽的鲜花,但是草婴最喜欢的却是毫不起眼的小草,就连他的名字也和小草有关系。

草婴说:“平淡的人做平淡的事。为什么我用‘草婴’这个名字?就是因为白居易的那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觉得自己很平凡很渺小,好像一棵小草,即使火烧也好,被人踩也好,但有了一定的条件我还是会重新长出来,我不会随便地屈服,就像小草的精神。而‘婴’是小的意思,小草的婴儿,比小草还要小的意思。”

获得荣誉

1987年获得苏联文学最高奖——“高尔基文学奖”

1997年获中国作协颁发的“鲁迅文学翻译彩虹奖”

1999年获俄中友协颁发的“友谊奖章”和奖状

2002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2006年被授予“俄罗斯荣誉作家”称号、“高尔基勋章”。

主要作品

翻译作品:〔苏〕巴甫连柯《幸福》,〔苏〕戈尔巴朵夫《顿巴斯》,〔苏〕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苏〕尼林《试用期》,〔苏〕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第1部、第2部、《一个人的遭遇》、《静静的顿河》,〔苏〕卡泰耶夫《团的儿子》,〔苏〕班台莱耶夫《翘尾巴的火鸡》、《加里宁论文学和艺术》,〔俄〕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俄〕列夫•托尔斯泰《高加索故事》、《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苏〕肖洛霍夫《新垦地》第1部、第2部,《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著述作品:《我与俄罗斯文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