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中国香港特首是董建华

中国香港作为被殖民列强以不平等条约割让的中华故土,于1997年7月1日重归祖国的怀抱。

香港回归后,第一任中国香港特首是董建华先生,特首是指中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中国目前有两个特别行政区,按照港澳市民的习惯叫法,把这两个特区的行政长官称为“特首”。

2005年3月10日,董建华辞去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职位,发表辞职感言:由于健康的原因,也是对香港和祖国负责; 2005年3月12日,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他被当选为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说:我很荣幸成为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我会努力在新的岗位上为国家效力。

董建华于1937年5月29日在上海出生,是名列世界七大船王的航运商人董浩云和顾丽真的长子,家中有一弟三妹。
董氏举家于1947年来港定居。董建华在香港修毕中学课程后,负笈英国,继续求学。1960年于利物浦大学毕业,取得海事工程理科学士学位。
其后,董建华旅居美国,先后在美国通用有限公司及家族公司任职。1969年返港,处理家族集团生意。

董氏家族集团是当时全球货柜轮、干货轮及油轮业最具规模的航运机构之一。上世纪80年代,全球航运业陷入低潮,但董建华带领家族集团锐意革新,重整财务,令业务重现生机,奠定集团今天在航运界的领导地位。有人说,正是这段商海风浪的艰苦经历,造就了董建华处事低调、坚强刚毅的性格。他面对困难,从不畏缩,并最终从困境中重新崛起。

董建华的爱情观传统专一,其妻赵洪娉是他的第一位女朋友而结为终生伴侣。董太太时常说,自己最幸运的就是嫁了个好丈夫和拥有一个其乐融融的家。他们育有三名子女,现有七名孙儿。

董建华工作之余喜爱阅读,尤爱读传记、历史、经济与国际时事书刊;此外,也喜爱运动,如远足、太极和游泳。早年居于英美两地,加深了对足球、篮球和美式足球的认识,也培养起浓厚的兴趣。

1996年12月11日,董建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竞选,获得大比数选票,当选行政长官。同年12月16日,董建华获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委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并于1997年7月1日就职,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位行政长官,任期五年。参加竞选行政长官前,董建华曾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事务顾问,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2001年12月13日,董建华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正式宣布将参选香港特区第二届行政长官。
2002年3月4日,以九成支持率自动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任行政长官候任人的董建华,获得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正式任命。

执政业绩

伴随着香港回归,董建华以首任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身份,登上了政治舞台。当时他表示:我之所以站出来参选行政长官,是一个中国人的使命感,是一幅香港21世纪的宏伟蓝图。它意味着我们肩负了香港历史上任何一代人都未曾有过的职责。
5年后,这位香港特区现任行政长官,以他公认的政绩和领导才能赢得了选举委员会委员和香港市民的广泛支持。领导特区政府的历史重任再一次降临在他的身上。他再次表示:将继续用忠诚、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服务香港,服务市民。
银发平头,敦厚的笑脸,在各种场合总是显得那么精神焕发,这是董建华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他头脑清醒,平时言语不多,但往往一语中的;有时又很健谈,抛开讲稿照样口若悬河。

香港大公报曾经撰文评价了董建华的主要业绩:

落实“一国两制”

董建华带领香港成功落实了“一国两制”,实现平稳过渡,保持繁荣稳定,受到广泛推崇。最体现“一国两制”的事例是港人内地子女居港权问题,以董建华为首的特区政府依照基本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的有关条文行使解释权,在没有影响终审法院的有关判决下,妥善解决了问题。这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下“一国”与“两制”的不同特色,特区政府既考虑了“一国”,亦顾全了“两制”。
董建华成功落实“一国两制”的创举﹐处处维护了香港的利益,诚如他本人所讲“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

推动经济转型

董建华在第一份施政报告中,即指出世界经济正持续出现巨变,而香港亦面临资讯时代及经济转型的挑战,因而提出要发展高增值行业的构想,提高香港竞争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特区政府一方面大力提倡资讯科技,并于1998年邀请田长霖出任创新科技委员会主席,统筹香港的资讯科技发展项目;此外,政府亦致力推行公共服务电子化计划,推动电子政府的发展。
在长远的经济发展政策方面,特区政府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之中毅然入市,成功稳定及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于同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倡香港要发展成为中国的主要城市,以及亚洲的首要国际都会。

关心民生疾苦

缓解就业困难在市民的福利方面:至1999年,特区政府透过退税、减免差饷和冻结收费,为市民减轻400多亿元的负担;为73000个家庭提供了廉价公屋,轮候公屋的时间预期在2005至2006年度,可缩短至三年;在2002年,约有84名市民可少交差饷,宽减金额总计50亿元。

照顾长者和新来港人士方面:在1997年,增加长者每月综援金额380元,1997年至1999年期间,为长者提供1万个公屋租住单位和3500个各类受资助安老院宿位;2002年年底前,增设8千个安老院舍宿位;积极协助新来港定居人士融入社会,如在2001至2002年度前,多建6所小学和19所中学;提供职业培训和再培训以协助新来港人士就业。
提供就业机会方面:1999年,职位空缺处理中心平均每月为4千多人找到工作;2000年,创造15000个就业机会;2001年,为市民创造32000个就业机会,包括文康设施、房屋管理、环保和福利服务。
辅助市民就业方面:每年向雇员再培训局和职业再培训局提供24亿元经常性资助,以1998年为例,雇员再培训局培训了近7万名学员,当中七成已再就业;为找工困难的基层劳工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出“展翅计划”,为青年提供职前培训。
培育优秀人才
董建华一直把教育视为头等大事,五年来的教育开支累计达2600多亿元,增幅为四成六,高踞各大施政项目之首。他在每份施政报告中,总是以教育为香港长远竞争力的希望所在。
董建华在任内的五份施政报告中,无一例外地提倡认识祖国,重视历史学习,鼓励学生以中国人为荣。

提升香港形象

几年间,董建华不遗余力地向外界推介香港,令国际认同香港无论在政治、经济上都取得可喜成绩。
香港回归前,香港鲜有举办大型国际会议。但回归后仅两个月,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周年大会就在这片中国土地上举行,体现国际社会对由董建华领导的特区政府充满信心。财富论坛、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届东亚经济高峰会、第十四届太平洋经济合作议会等,也相继在香港举办,令世界认同香港不仅是一个金融中心,也是最安全的城市。
基于香港在国际间建立的良好形象,美国迪士尼公司也决定在香港兴建迪士尼乐园。 “选择在香港兴建第五个主题公园,主要因为香港是一个世界级的城市。”迪士尼有关代表这样说。

推动粤港合作

面对金融风暴及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新挑战,特区政府了解到本港经济要跃进另一台阶,便需积极发挥背靠内地的优势。董建华以其高瞻的目光,早已洞悉此优势,上任以来一直致力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推动香港与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全方位合作,优势互补,从而带领香港的经济发展,并为港商抓紧内地开发大西北及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打下扎实根基。

勤政尽责亲民

身为已故船王董浩云之子,他辞掉了家族企业的所有职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董建华巡视地区、参观不同民生项目的次数十分频密:从街市到商场,市民经常可以近距离接触特首,向他表达各自的意见;从老人中心到中小学,他对长者嘘寒问暖,关心备至,更是孩子们心中和蔼可亲、乒乓球艺高超的“董爷爷”;从就业中心到中小企业,他了解失业人士的担忧和营商环境的重要;从旧区到新市镇,他肯定市区重建应致力营造良好居住环境……

改善政府施政

董建华一直着意提升政府施政的素质。他以宏大魄力,对香港的行政架构,以至公务员体系,施以大力度的“手术”。他在其首份施政报告即提出“目标为本”管理程序,其后又相继实施公务员资源增值计划及体制改革,以确保政府运作更具效率。
五份施政报告
董建华上任以来发表过五份施政报告,从中可尽见其清晰的治港理念,五份施政报告各有特色,与时并进,思路亦一脉相承。
《共创香港新纪元》、《群策群力、转危为机》、《培育优秀人才、建设美好家园》、《以民为本、同心同德》、《巩固实力、投资未来》。纵观五份施政报告,董建华除因应经济现象及社会状况制订切合时宜的施政方针外,其投资教育的理念清晰,颇具远见,可见其治港基本思路务实进取,对香港的发展有所承担。

尽管董建华担任特首以来业绩昭著,但“一国两制”是个创举,因此董特首也同样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人”。
如香港社会评价特首不懂得与公务员沟通,特区政府管理功能还要加强等等。甚至有人说董建华不是一个好的政客,不是一个好的从政人员。一个好的从政人员要像当年美国总统里根一样,就是能够和民众沟通,能够把自己的政治理念,碰到政治困难,和民众来沟通,民众的政治困难他也能够吸收。董建华不是从政的人,在这方面他是欠缺的。
七年功过,本身就是个探索过程,不论对董特首而言,还是对香港而言,都是一条充满挑战的旅程。

在董建华辞职的发布会现场的气氛有些凝重,董建华掏出老花眼镜,语气缓慢地宣读出辞职决定。他说:由于长期的操劳,在去年第三季度以后,我已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大不如前。以香港利益为重,我考虑向中央提出辞去任行政长官职务的请求,这是出于对香港、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我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今日向中央政府提交了辞职的报告。

衬着董建华有些苍老的声音,周遭静得让人触目,只有媒体记者“唰唰”的相机快门声,打破瞬间的平静。

董建华说,尽管关于他辞职的消息已经传出,但一个多星期来自己并没有回应辞职传闻,主要是因为还没有正式交辞职报告而不能向媒体公开。因为“行政长官辞职是一件很大的事,要考虑得很周到及精细的安排,来确保平静。不是你今天说明天就可以做的。”

发布会上,为了证实自己身体状况确实欠佳,他向记者们讲述了一个具体事件:
2005年年初,董建华知道1月12日宣读施政报告是要站很久的,就跟同事说,麻烦你在立法会那里安排个凳子。结果同事告诉他,特首你不要这样做。你是特首,你代表特区,假如你坐下来,对特区形象不好。
“我知道我坚持不了,那怎么办呢?结果前一天晚上,我吃了止痛药,就预先从头到尾把施政报告读了一遍。读了一个多小时,觉得虽然不是太妥,但还是可以坚持一下,所以我第二天没有坐凳子。我再吃一颗止痛药,宣读完施政报告。这一件事更加提醒我,要真的认真想一想,该考虑退下来了。”董建华言词诚恳。
他说,“我曾说过:离开容易,退是要有勇气的。这是21个月前说过,那个时候经济情况很差,社会也不是很稳定,那时候我离开是完全不负责任的。但是今时今日,香港的经济是回归之后最好的。社会稳定,再加上我们过去两年来努力落实以民为本的施政。我觉得这个时候,尤其我的身体已经很差,离开是负责任的事。”
当被问到接任以来最困难的时刻是什么以及现在的心情怎样时,董建华回答说:“这是很艰难的一个抉择,做出这个决定是很困难的,我很遗憾不可以完成这个五年任期,因为健康大不如以前。作为行政长官我是一直努力,一直了解掌握香港情况的。所以对香港始终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是跟香港有不解之缘的感觉。”
6时16分,发布会结束,董建华转身离去,他挥手时现出轻松微笑,记者席里有人大声地喊出:董生,保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