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首个退休的官员据说是商朝的伊尹

我国古代官吏年老退休称为“致仕”,即退官职之意。

商王朝的开国元勋伊尹据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致仕官吏

《尚书-商书-咸有一德》里记载有:“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据宋朝蔡沈在《书经集解》中解释,《咸有一德》是“伊尹致仕而去”时写给太甲的告诫之辞,其中所云的“告归”,便是伊尹还政太甲后,“将告老而归私邑”。若以此为我国官吏退休的首例,距离现在已有三四千年了,其实不然。

伊尹辅佐成汤,灭夏而取天下,在建立商王朝中勋业盖世,因而享有崇高威望,权势无双。成汤死时,太子太丁早已身故,他的兄弟外丙、中壬相继嗣位,都是没几年就死了。于是伊尹回过头来再立太丁的儿子太甲。可是,太甲为帝后暴虐乱德,伊尹便将它放逐到桐宫。伊尹摄政当国三年,诸侯悦服,直到帝太甲悔过自责,伊尹才迎回太甲,让他复位,自己就提出“告归”的请求,辞去相位,回到私邑去了。

严格地讲,这当然与后代的官吏致仕有差别。因为夏、商、周一脉相承的奴隶制社会里,实行的是层层分封制,诸侯有封国,大夫有食邑,都是拥有土地与奴隶的贵族。他们在自己的封地,握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是主宰一切的主子, 所以伊尹“告老”而归“私邑”,既非退出政治舞台,也就不能说是退休了。

迟至战国齐湣王时为相的孟尝君,曾因被毁谤而逃亡。等事情弄清楚,齐湣王复召孟尝君,据《史记-孟尝君传》载:“孟尝君因谢君,归老于薛”,薛便是前代所封给他家的私邑。有封邑的官吏的归去,仍有其政治潜力,“归老”不等于退出政治舞台,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退休。

参诸《左传》襄公三年,晋大夫祁奚从中军尉的职位上“请老”,还让儿子祁午接替了职务。13年后却又复出为公族大夫,便是一大佐证。

这是古代贵族政治的特征,所以《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大夫们退休往往不准,便赐给他赖以凭、倚的几与杖,再由妇人随行侍从,外出时则乘一种由单马驾御的坐式马车,无非是为了老人安逸舒适,与其说是退休,还不如说是一种荣誉的礼仪更恰当些。

但随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结束,封建社会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就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代之以新的流官致仕制度。

到了汉朝,致仕逐渐形成一套人事行政制度,据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记载:

(一)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

(二)官吏年老退休后,朝廷给其原官职俸禄的三分之一,以示尊贤。

自汉至明清,各朝代都有其致仕制度。

古代对已退休的官吏很重视并发挥其顾问作用。

如元朝担任过翰林待进学士的窦默,因年老多病退休回原籍,后来元世祖忽必烈遣使将窦默召还回京,赠给他一套住宅,每月照发俸禄,十余年间,“数承顾问”。窦默一直活到85岁。

像这样退休后仍然充当顾问的古代官吏,还能举出若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