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西方几何学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翻译引入

在中国古代,中国已经有几何学,比如中国在商代就已经发现了勾股定理。但这门数学分科并不叫“几何”,而是叫作“形学”。

明代科学家和传教士利玛窦合作,选取了古希腊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的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进行翻译。

《几何原本》是世界数学史上影响最为久远,最大的一部数学教课书。《几何原本》传入中国,首先应归功于明末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和利玛窦《几何原本》中译本的一个伟大贡献是确定了研究图形的这一学科中文名称为“几何”,并确定了几何学中一些基本术语的译名。

“几何”的原文是“geometria”(英文geometry),来自希腊文,原来的意义是“测量土地技术”。

徐光启根据拉丁文“GEO”的发音和原意,一连想了10多个音似的汉字,但都不十分贴切。一天散步时,他忽然想到一首古诗的两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猛然间,他从“几许”想到“几何”。于是一门崭新的“几何”就诞生了,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但1607年出版的《几何原本》中关于几何的译法在当时并未通行,同时代也存在着另一种译名——形学,如狄考文、邹立文、刘永锡编译的《形学备旨》,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

1857年李善兰、伟烈亚力续译的《几何原本》后9卷出版后,几何之名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直到20世纪初的时候才有了较明显的取代形学一词的趋势,如1910年《形学备旨》第11次印刷成都翻刊本徐树勋就将其改名为《续几何》。直至20世纪中期,已鲜有“形学”一次的使用出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