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制造和出口轮胎的华资工厂是上海大中华橡胶厂

1928年在上海创办的大中华橡胶厂是上海最早的华资橡胶厂,是中国早期规模最大的橡胶厂,也是中国最早制造轮胎和出口轮胎的工厂

在大中华橡胶厂的影响和推动下,上海先后建立起大、中、小橡胶厂80多家,由此形成了国内新兴的橡胶工业。

其生产的双钱牌胶鞋的质量足以与日本名牌地铃牌胶鞋相媲美;双钱牌轮胎可与世界名牌邓禄普争雄。

“大中华”的创办者余芝卿(1874—1941),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幼年父母双亡,14岁到上海德仁商号当学徒,满师后被派至江苏镇江分店主持业务。

回上海后,先后任大成祥、泰生祥号经理。

1912年东渡日本,在大阪开设鸿茂祥商行,销售中国土特产,采购针织品、
日用百货,运至上海销售,成为旅日华侨中的富商。

他热衷侨务,任日本“三江公所”(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在日华侨组织)董事长,他精通日语,熟知日本行情,有“日本通”之誉。

1926年,余芝卿采纳薛福基(时任鸿茂祥商行经理)的建议,出资8.2万元,在上海筹建大中华橡胶厂。

1928年10建成开工。

建厂之初,聘用日本技师辅导生产,后分派职工赴日本实地学习,改进技术,生产双钱牌胶鞋。

商标很有意蕴:“双钱”与“双全”谐音,意喻“成双吉利,两全其美”;商标为两个古汉钱,左右两半相互依存连成一体,呈现着团结协和的情景。

双钱胶鞋一经问世,便因质量上乘而声誉鹊起。工厂也利润激增,开工一年,利润达20万元,同时,还开发生产球胆、热水袋、雨衣布等多种橡胶制品。

1933年12月,成立大中华兴业股份有限公司,余芝卿任董事长。

随着国内公路建设的发展,汽车需求量日增,大中华决意开发汽车轮胎。

薛福成赴日本,寻求与日本企业合作。但汽车轮胎是战略物资,日方企业纷纷推诿,最终通过故友加藤转托一家日厂制造全套生产轮胎的机器设备。

之后,抢在日本政府下达限制令前,将机器设备拆运回国。

同时,聘请加藤的6位弟子来沪进行技术指导。

1934年10月,第一只双钱牌轮胎制造成功,填补了国产轮胎的空白,突破了外国厂商对中国轮胎市场的垄断。

英商邓禄普公司对大中华的成功十分嫉恨,将人力车胎由每付15元降为8元,企图挤垮双钱牌轮胎。

大中华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同时,实行分期付款和放账赊销,顶住了压力。

1937年冬,上海被日军占领,公司总部迁至香港;余芝卿本人也避居香港。

1940年余芝卿返沪,1941年病逝。

1949年上海解放后,该厂的存留部分逐步发展为中国橡胶工业重点企业,生产多种轮胎。

1954年改名为上海大中华橡胶厂。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