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获国际金奖的工艺品是“吴鲁衡”牌日晷

黄山脚下,休宁县(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老街,古风犹存。在这条老街上,有一家承载着历史沧桑和徽州荣誉的老店——吴鲁衡罗经老店。这有着近300年历史的老店背后,是被奉为“罗盘正宗”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万安“吴鲁衡罗盘”的世代春秋。

徽州人杰 吴氏风范

提及万安罗盘,首先必知“吴鲁衡罗经老店”的创始人、曾享誉世界的“罗经大师”——吴国柱(字鲁衡)。中国古代的罗盘制作主要分两派:一是沿海派,以广州、香港为中心;二是内陆派,最早以江西赣州为中心,后转移到安徽万安。沿海是因为航海指向的需要而兴起;“万安罗盘”等内地型中国罗盘,则是因辨方乘气、风水勘舆的需要而兴起。

徽州自古十分重视风水勘舆。生于万安罗盘所在地——休宁的清代学者赵吉士在其著作《寄园寄所寄》中写道:“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其平时构争结讼,强半为此。”在这样的风俗习性下,吴鲁衡十二三岁便到休宁县万安镇的“方秀水罗经店”做学徒。天资聪颖的吴鲁衡在此技艺渐趋成熟,清雍正年间(至1723年和1735年间),吴鲁衡离开“方秀水罗经店”,集徽盘、粤盘、闽盘之精华,扬徽盘之特色,在万安上街创办“吴鲁衡罗经店”。凭其高超技艺和求精态度,吴鲁衡制作出的罗盘很快超越了方氏罗盘。此后,他又独具匠心地开发出日晷、月晷和指南针盘等产品,成为国内罗盘制作界之翘楚。

吴鲁衡之后,“吴鲁衡罗经店”由其子光煜(字涵辉)继承。吴涵辉时代,新创“吴鲁衡涵记”作为产品标识,再传经第三代长子洪礼、三子洪信,而后又传给第四代肇瑞、肇坤。这两代均为兄弟共同经营,继续沿用“涵记”标识。

到了第五代传人吴毓贤的时候,吴鲁衡一族的万安罗盘达到了新的顶峰时代:吴毓贤将罗经店迁址扩建,当时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并启用“毓记”标识,继续沿用“吴鲁衡”品牌。民国四年(1915年),吴毓贤与长子吴慰苍合作制作的日晷,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奖章,这是中国工艺品首次荣获国际大奖,接着又荣获民国政府农商部二等奖,民国十二年(1923)再次被选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览。

因吴鲁衡的特殊贡献以及他所开创的吴氏罗盘的巨大影响,2004年3月,他与朱熹、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30人一起被黄山市政府列为“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

在向记者谈及以上历史时,吴鲁衡罗经老店第八代掌门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传承人吴兆光颇为自豪。在吴鲁衡罗经老店与这位“80后”、本科法律专业毕业后选择回到老家的传承人交谈时,记者明显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并存的骄傲与责任。相比吴兆光的侃侃而谈,其父吴水森——吴鲁衡罗盘第七代传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显得沉默而深邃,不过当记者问及悬挂于店内的吴鲁衡罗盘制作工序的手绘图含义时,吴水森突然兴趣盎然地向记者具体讲解起来。

他还给记者拿来不同的罗盘以及如今难得一见的日晷,介绍其制作、特点和使用方法。除勘舆家、风水师及专门的研究学者,对于门外人来说,要真正了解罗盘和日晷可谓是几乎不可能之事,不过在吴水森的耐心讲解中,你至少能体会到“小小一只罗经盘,其中多少苦和累”这句话的含义了。

七大工序 备至艰难

吴鲁衡罗盘,从选料到制作,要求极其苛刻。步步细致到底,容不得半点差错。在吴水森、吴兆光父子对照制作工序图的详细讲解中,记者了解到了吴鲁衡罗盘制作的七大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选料。首先是精选坯料进行裁制,因罗盘对木料要求很高,必须选用质地坚韧、细密不显纹理的特等木料,一般选用虎骨木、白果木,经若干年晾干后,根据不同直径、厚度,锯好罗盘毛坯,刨平木坯表面。

第二道工序是“车盘”,即将木料毛坯用车床车圆成型,并挖好装磁针的圆孔,而后以细砂纸和木贼草(亦为一种中草药)磨光。
第三道工序是“分格”。依照不同型号、盘式的图谱,从同一圆心以长短各别的半径划圆周为横格,再按阴阳八卦、天干地支等刻直格。依推数派系,诸家盘式分别刻画,不许有细微的误差。

第四道工序是“清盘”。将盘面刻画处渗黑处理,并清理干净,以细砂纸和木贼草再次磨光。

第五道工序是“写盘”。尊照秘藏图谱,按太极阴阳、八卦二十四爻、天干地支、二十四向至、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二十八宿分野和365周天依次排列,用毛笔蝇头小楷,依各种盘式书写分格中的内容,这是很见功力的一道工序,须严谨细心、端正无误。吴兆光告诉记者写盘需很大耐力,光是那密如蛛网的圆线和直线的分格刻线,每只罗经盘就要耗去一整天时间,而且不能有任何失误,否则将前功尽弃。他拿出一个自己写的盘面给记者看,其上密密麻麻布满盘面的1000多个蝇头小字,最小的还不到一毫米,清晰隽秀,内力劲道。

第六道工序是“油货”:又称抹油,包括熬炼桐油,是一个独特的传统工艺。需要反复抹油,其技艺超过对一般漆匠的要求。罗盘光亮度全凭这道工序,油得好的罗盘百年后仍光洁清晰。

第七道工序是“安针”:这是最关键的工序,一般由店主亲自在秘室内单独操作。为使技艺不致泄秘外传,传统老店采用“传媳不传女”的规矩。此道工序首先是将钢针置放在天然磁石上使其磁化,此处特别要提及吴鲁衡店中的磁石,相传店中磁石源自天外陨石,磁化的磁针具有灵敏度高、永不退磁的性能,是其镇店之宝。磁针安时要精密地测定针的重心,然后牢固地安放在圆孔里,而且不能使支点产生阻力,以便于指针自由转动。磁针装毕,最后封盖圆玻璃片,一具罗盘才算真正制作完成。

正由于吴鲁衡罗盘的制作如此严苛,保证了“吴鲁衡”品牌的实力,并名扬四海延传至今;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如此也导致了吴水森、吴兆光父子不得不去面对的难题:一是传承和生产问题,“现在年轻人难有这样的耐力和定力了,带过一些工人和学徒,实在受不了那个苦最后都走了。”吴兆光无奈地对记者说。其次,因为吴鲁衡罗盘的名声,现在出现了很多为经济利益而批量生产罗盘的工厂,并打上诸如“万安罗盘”“吴鲁衡”等字样,这些罗盘低劣的质量同样让吴氏父子很是无奈。

但如今肩负发扬吴鲁衡罗盘文化、传承吴鲁衡罗盘制作技艺重任的吴兆光告诉记者,他“绝不会做出有愧先祖的事”。他告诉记者,只要是出自吴鲁衡罗经老店,罗盘全部手工制作,容不得半点含糊。“2009年徽商大会有两个客商每人定制了1000枚吴鲁衡罗盘,但我们加班加点最后也只能供应100枚。有人建议我加快速度,有人建议我批量化生产,都被我拒绝了。祖先创下这块牌子不容易,到了我手里,我一定要把它发扬光大,绝不会做出有愧先祖的事,要做就做真正的不开裂、不退磁的‘吴鲁衡’罗盘!”

老店故事 祖先风骨

吴水森告诉记者,“吴鲁衡”沿传至今而恪守其品质,不光在于吴氏在制作技艺上的精益求精,更在于祖先的风骨浸染。诚然,许多优秀的传统非遗技艺,背后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和折服世人的精神。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入徽州,不免烧杀抢掠,吴鲁衡老店亦不能幸免。时吴鲁衡第四代传人吴肇瑞携家人逃难,将祖传的天然磁石藏于怀中,遇太平军抢掠,发现吴肇瑞怀中鼓囊,便上去抢夺,肇瑞誓死不从。太平军见吴肇瑞不肯交出怀中之物,认定必是稀世珍宝,便将其杀害,抢出磁石,却发现只是一块平常石头,也未多想,随手一扔,便带着掠夺的财物扬长而去。后家人拾起磁石并将肇瑞安葬,吴肇瑞舍命护磁,才使吴鲁衡的镇店之宝——磁化磁针的磁石保留至今。

在吴鲁衡罗经老店采访后,吴兆光领记者到重修老店时所刻的碑石前。碑文记载了吴鲁衡罗经老店的沧桑历史和祖先遗韵。站在碑文旁,吴兆光向记者诵读碑文,一字一句,声声铿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