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华资银行通商银行由清末官员盛宣怀主办

该系列: 中国通商银行 共 2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1897年5月27日,写有“中国通商银行”几个大字的长旗,在上海外滩6号大楼屋顶竖起,广东路上停满了轿子,许多人前来祝贺。这是第一家中国人自办的银行。

自上海开埠至19世纪末,外资银行长期操纵上海金融市场。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要求自办银行的呼声日益高涨。

1896年10月,督办铁路总公司的盛宣怀向朝廷呈交了“请设银行片”奏折。奏折上说:“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现今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中国第一家银行的筹备受到内外两股势力的反对,险遭流产和夭折。

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听到中国人要自办银行的消息,也提出招华资开办中英银行,企图把海关税款的保管权交归其主办的银行掌管,同时将银行纳入由他主管的海关之手。

如果海关和银行合为一体,必将大大扩充赫德的权势,便于其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大权。

因为赫德掌握着海关,由他提出设立银行,对华商有相当的吸引力,这会影响通商银行股款的招墓,通商银行很可能就办不起来。

盛宣怀多方奔波,极力呼吁朝廷注意赫德的动机与企图,他反复指出:“闻赫德觊觎银行,稍纵即逝”,“权利旁落,甚非所宜”。

清廷的一些满族官员担心大权落入汉族官员手中,更有利益之争,因此对盛宣怀的计划有意刁难,提出种种责难和限制:
银行亏损由谁负责;
总行不该设在上海;
利润报效政府二成太少,应提高到五成;
政府是否可随时向银行借款10万两乃至100万两;等等。

盛宣怀以退为进,以从此不管银行事为要挟,同时恳请李鸿章、翁同龢、王文韶等人暗中疏通。

在通商解行即将成立的时候,御吏史管廷呈上了一个“银行官设,流弊宜防”的奏折。清廷又对“究竟利弊如何”产生疑惑,责成王文韶和张之洞再次审议。

张之洞本来就害怕通商银行铸造银币会对他的湖北铸币局带来不利,他表示,银行事“实未透澈”,“利弊难审”。

盛宣怀请王文韶向张之洞晓以利害:“若有他事,稍有参差,恐外人承隙而入,终于大局有妨”。并同意通商银行不铸造银币。张之洞才同意列名具复。

由于清廷官员内部矛盾,盛宣怀名义上没有担任银行督办,但有“奉特旨办银行”的皇命。而且,银行原定股本500万两,先收足半数250万两,由盛宣怀任总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出资100万两。因此,他长期在实际上操纵着通商银行。

辛亥革命后,傅筱奄控制了该行实权。1935年杜月笙任董事长。

同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