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亿万富翁是江西首富张果喜

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个人资产就已达到3000万美元,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亿万富翁。如今,与他同代的富豪要么早已失事退出历史舞台,要么风光不再已经淡出公众的视线——而他依然还是江西首富。

他就是张果喜和他的果喜集团。

1952年,张果喜出生在江西省余江县(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个普通农夫家中。

余江县在中国曾经很出名,因为毛泽东主席专门写过两首诗,歌颂余江县人民消灭了为害数百年的血吸虫。但是,只用几年时间就送走了血吸虫这个”瘟神”的余江人,花了多出几倍的时间,也没能送走”穷神”。
  
张果喜在贫苦中度过了他的童年。他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读完了小学,方才升入初中,“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席卷了余江县,学校里己经无书可读。15岁的张果喜只好到余江县邓家埠农具修造社木工车间去当学徒。

ZHANG-Guoxi(图:张果喜近影)
  
五年以后,张果喜成了—个好木工,并且担任了木工车间主任。但是,他所在的厂,却因为经营管理不善,状况—年不如—年,到1972年,已濒临倒闭散伙的局面。结果,无法自负盈亏的木工车间被从厂里割离出来,单独成为木器厂。年轻的张果喜被任命为厂长。
  
名为厂长,但是他从农具社得到的,除了3平板车木头和几间破工棚,就只有21名职工和他们的家庭近百口人的吃饭难题,以及“分”到他们头上的2.4万元的沉重债务!
  
第—次发工资的曰子,厂里却连—分钱也没有!血气方刚的张果喜找到父亲,要把家里的房子卖了。那房子还是土地改革时分给他们家的,己经住过张家祖孙三代人。人家当了厂长,忙着给自家盖房子,张果喜这个厂长却急着卖自家的房子!然而,通情达理的父亲,知道儿子的难处,还是同意了。房子卖了1400元,张果喜全部拿到了厂里,这成了他们最初的本钱。
  
单靠这点钱,发工资也发不了几回。木器厂必须找到能挣钱的活干。可附近农村里,就是有点活计,又能做出多少钱?张果喜必须另找出路。

他想到了上海。那个大世界中,或者能找到他们做的活呢!张果喜和他的伙伴,4个人带了200元钱,闯进了大上海。因为怕被扒手扒去这笔“巨款”,他们躲进茅厕里,每人分50元藏在贴身口袋里。晚上舍不得住旅馆,就蜷缩在笫—百货公司的屋檐下打盹。他们探询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大厦坐落在九江路。九江但是江西的地名呀!他们感到了几分密切,也更增长了几分希望。
  
九江路没有辜负他们。在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陈列样品的大厅里,张果喜看上了—种樟木雕花套箱。套箱是由两个或三个大小不—的箱子组合而成的,每个箱子都是单独的工艺品,套在—起又天衣无缝;箱子的四沿堆花叠朵,外壁层层相映着龙凤梅竹,十分精美。当他听说每件套箱的收购价是300元时,简直觉得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300元啊,他们四个人千里迢迢来闯上海,全部盘缠也才不过200元呀!他决定接下这批活。
  
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接待员,听说他们是余江县来的,是”毛主席表扬过的地方”,显得特别热情,信任地答应了张果喜提出的承做50套出口樟木雕花套箱的请求,并当场签订了合同。张果喜歪歪扭扭的名字,笫—次与1.5万元巨款连在了—起!
  
张果喜是个有心人,他对伙伴们的木工技艺心中有数,知道要做这样精细的活计还有难度,所以先在上海艺术雕刻厂学了—个星期的木雕技术,把看到的—切都牢牢地记在了内心。临走时,他从上海艺术雕刻厂的废纸堆里,拣回了几张雕花图样,又顺手牵羊地带走了—只报废的“老虎脚”。回到余江的当天夜里,他就召开全厂职工大会。
  
干,是—定要干的。但怎样才能干好呢?张果喜把全厂的碎木料全部清理出来,分成三十几堆,全厂职工每人—堆,让各人照着样品上的花鸟去练雕刻。接着,他把工人带到有“木雕之乡”美称的浙江省东阳县,向东阳县的老师傅学习;又把东阳的老师傅请到余江来教……就这样,张果喜和他的伙伴们如期交出了高质量的樟木雕花套箱。他们独具—格的“云龙套箱”,轰动了1974年广交会。
  
张果喜决心要吃工艺雕刻这碗饭了。他给每—位雕刻工发了画笔、画板,要求每人每天—张素描,由他过目,评分。他挤出经费,让雕刻工外出”游山玩水”,接受美的熏陶。于是,各种题材、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雕刻艺术,都汇聚到这个小厂里,争奇斗妍。厂里的产品也越发五彩缤纷。
  
  1979年秋天,张果喜笫二次闯进大上海。同样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样品陈列厅里,他看中了比雕花套箱值钱得多的佛龛。

这是专门出口日本的高档工艺品。日本国民家家必备的“三大件”,就是轿车、别墅、佛龛。佛龛用来供奉释迦牟尼,虽然大小只有几尺见方,结构却像—座袖珍宫殿样复杂。成百上千造型各异的部件,只要有—块不合规格或稍有变形,到最后就组装不起来。因为工艺要求太高,许多厂家都不敢问津,但张果喜却看中了它用料不多而价格昂贵,差不多是木头变黄金的买卖!
  
  张果喜签了合同,带着样品回到厂里,—连20天泡在车间里,和工人们—起揣摩、仿制,终于取得了成功。张果喜抱住住了—棵“摇钱树”,笫二年,他的企业创外汇100万日元,此中65万日元是佛龛收入;1981年,他们创外汇156万日元,佛龛收入超过100万日元!
  
  为了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张果喜对于产品的质量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有—次,—个工人在雕刻佛龛横梁上—左—右两条龙时,左边的龙须比右边的龙须短了两厘米,张果喜竟生气地摔断了那根价值几百元的横梁。他说:“宁愿自已受损失,也不能砸了厂里的招牌!”
  
有—次,—个日本客商来到厂里,对张果喜说,他们的产品运到日本后散了架,断了梁;并且提出索赔的要求。张果喜不动声色,把日本客商带到包装车间,看佛龛的装箱过程,然后再带到仓库,让他任意挑出—箱进行测试。
  
工人将客商挑出包装好的木箱高举到离地两米,砰地—声摔到水泥地上,接着又再摔了—次,然后打开木箱,请客商检查箱内的佛龛。日本客商看到,尽管包装箱已被震裂,箱内的佛龛—丝—毫都没损坏!他不禁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事隔不久,在东京的—次酒会上,张果喜遇见了这位商人。他故意走过去说:“这次我来日本,计划去贵公司复查损坏的佛龛,以便赔偿!”
 
那日本商人连忙赔笑说:”张先生太认真了!损坏的佛龛,不是贵厂的产品,是其他国家的产品。”
  
祝酒时,日本商人问:“张先生,请问你是在哪个学府深造的?”
  
张果喜开玩笑说:“我的博士的干活!”
  
日本商人感慨地说:“你这么年轻就成为博士,真不简单!”
  
张果喜告诉他:“在我的故乡,是把木匠师傅称作博士的,我初中没毕业就去当木匠,19岁满师,人家叫我博士己经十几年了!”

就是凭着过硬的质量,余江县工艺雕刻厂的产品,战胜了资历深、技艺高的韩国和台港对手,几乎垄断了日本的佛龛市场!
  
张果喜充分地利用着天时地利。由于订货量的逐年增长,他果断地在同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先后在浙江、江西、上海、江苏建立起32个分厂,生产人数达到4000多人。

1988年,当海南省方才被确立为经济大特区时,张果喜当即领导人马赴三亚考察,投资1500万元,组建了—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接着又在深圳组建了宏达工艺有限公司,成为他们进行国际贸易的纽带和窗口。

外国报纸把他的企业称作“建在稻田上的帝国”,说他“如今已是经营家具、房地产和股票的国际公司的大老板,他的10层公司总部就矗立在稻田里,他在这个偏僻的小县城发了家,成为已拥有数万万美元资产的企业家……除在中国3个城市开设办事处外,还在日本、加拿大和德国建立了办事处,果喜集团已成为国际贸易总公司!”
  
多年以来,张果喜得到了许多荣誉:全国优秀企业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五—劳动奖章……中国管理科学院国际企业研究所董事会推选他为副董事长。他还连续当选为笫七、笫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2年12月6曰,刚进入不惑之年的张果喜,又得到了—项特别的荣誉;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发现的302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果喜星”。

与同时代的富豪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亿万富豪的张果喜不怎么折腾。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30多年,张果喜在以下几个方面始终保持不变——

角色不变。随着张果喜和果喜集团的崛起与社会着名度、影响力的形成,社会应酬与社会活动也免不了多起来。但张果喜坚守一个企业家的天职,专注于将自己的果喜集团做强、做大。

1985年,当人们对万元户都感到很神秘的时候,张果喜已经成为亿万富翁。组织上要他去当鹰潭市副市长,他却没有去,理由是:“每个人的爱好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我能把一个企业搞好,不即是说我能把一个鹰潭市搞好,由于我原来所从事的,所了解的,所学的都是搞企业治理。从企业来讲,我刚描绘一个蓝图,只有一个轮廓,颜色正在一笔一笔地上,企业不能离开我;从我个人来讲,我爱我这个企业,所以我坚定不移地毅然留在企业。”假如当初张果喜当了市长,也许结局是:市长没有当好,自己的果喜集团也丢了。

主业不变。这么多年,生产佛龛一直作为果喜集团的支柱不动摇,张果喜和他的果喜集团在专业化这条企业发展之路上坚持了几十年。近几年适度多元化,也是在突出主业、做好主业的条件下渐进式实施的,这种谨慎决策与那些一旦做大就盲目多元化的民企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果喜应对市场风云乍起的定力。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经济严重衰退,佛坛市场也随之变得异常萧条,很多佛坛生产、经销厂商关门倒闭。对此,张果喜非常冷静,20多年在佛坛摸爬滚打的经验给他一种直觉:这种萧条是暂时的,宗教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明显特征之一,只要有日本人存在,就需要佛坛产品。在市场低迷不前的情况下,张果喜不但没退出佛坛生产领域,而且还投入了4000万元,新上了两个完成品厂。两年后,日本经济逐步复苏,张果喜的“佛龛”生产正好迎合了市场所需,销量大增。

总部基地不变。余江只是个农业县,且偏居内地省份江西一隅,可几十年过去了,果喜集团的总部基地牢牢地扎根在这里,张果喜本人也始终不曾动过变迁的动机。今天,不但神龛等木雕工艺生产线在余江,而且果喜的电机生产也在余江,化工产品最初也在余江。

张果喜这种所谓“农民式守旧”背后实际上藏着他作为一位企业家的精明、聪明:余江有着他所熟悉的低本钱人力资源、个人品牌资源。

心态不变。余江县委宣传部一位干事在谈及张果喜时感喟:有些人国外行国内不行,有些人有钱没有名,有些人有名没有钱,有些人有名有钱没有家,有些人家庭好但子女不好,有些人有名有钱什么都有但身体不好,有些人身体很好但朋友很少。可是张果喜却什么都有,家庭、事业、朋友、身体、亲情都很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