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第一部史载的类书是曹魏时期的《皇览》

所谓类书,是指辑录文献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便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

类书起源于我国的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其内容之广泛,材料之丰富,列古代各类工具书之首。

《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为“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它因博采群书、随类相从、资料丰富而被称为古代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的的类书具备三个特点:广集群书,述而不作,随类相从。

广集群书,就是要尽可能地网罗各种文献资料,征引文献要尽量繁复庞博;

述而不作,就是在征引文献时,应保持文献的本来面貌,尽量不改动文献的字句,尤其不能加入编者的观点;

随类相从,就是文献的编排要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来安排,同类的文献资料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在同一类目下。

我国古代的第一部类书是曹魏时期由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一书。

公元220年,曹丕诏命儒臣王象、刘劭等人纂集经传,摘录典籍,随类相从,编纂一本记载有关治乱兴衰之事迹以为施政借鉴,或为赋诗撰文采取典故辞藻之用的“大书”。

三年之后,一本有40多个部类、1000余篇文章、共800多万字的巨著问世,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

自《皇览》以后,类书在1500余年的沧桑历史中起着中国“百科全书”的作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