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汉壮三语出版的壮族谚语工具书是《中国壮族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艺术精炼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是蕴含着人类丰富经验和智慧结晶的口头传统文化遗产。

2016年3月,《中国壮族谚语》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是百色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周艳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壮语与泰语言语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是课题组经过3年多的收集、整理、编辑完成的。

2016年3月30日,“《中国壮族谚语》出版发行暨壮泰语谚语研究学术座谈会”在百色学院举行。广西壮学会、广西民族大学、百色市社科联、百色市民委、百色市党校和百色学院领导、专家二十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人员对这一个民族文化研究创新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壮语谚语、泰语谚语以及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研讨。

壮族民间流传着丰富的壮语谚语,其内容包罗万象、语言特征显著、民族特色浓郁、文化内涵丰富,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已经成为壮族的一种文化烙印、一个民族的符号;壮族谚语承载着壮族的历史与文化,记录了壮族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丰富知识、经验与真知哲理,讲述故事与历史,教育劝诫人们从善行善,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传统观念、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壮语谚语是壮族口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先辈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壮族谚语》是中国壮族谚语的大集成,是第一部壮族谚语多语平行语料库,也是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壮族谚语词汇索引。

它的出版发行,标志着百色学院民族文化研究又取得了一个喜人的成果。全书收录了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五个壮族聚居省的壮族谚语11300多条,资料来源广泛,包括已经出版的壮族谚语集,未经出版的民间油印本、手抄本,广西相关县志资料,网络资料,以及通过田野调查,收集、整理仍然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活态传承的壮语谚语。

《中国壮族谚语》是壮族口头传统文化研究的资料宝库,它为壮族口头传统研究者和谚学者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研究语料与资料;它使用壮族母语和汉语对照编写,是第一部以现代拼音壮文、壮族土俗字、汉字三种文字出版的壮族谚语工具书

《中国壮语谚语》更是壮族原生态语言的集成。《中国壮族谚语》采用了拼音壮文、壮族古壮字与汉字三种体例对照合编成书,壮族古壮字对于保持壮族谚语的原生性很有必要,而统一规范的拼音壮文有利于壮族谚语的广泛使用与传播。

随着普通话在壮族地区的普及与强力推广,壮语越来越成为孤岛的今天,以这样的形式来保存与传播濒临消失的壮族谚语,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壮族谚语》是壮泰谚语比较研究的重要语料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壮语与泰语谚语比较研究”以壮、泰语谚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跨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壮泰同源”在学术界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从谚语的角度来探究壮泰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关系,是一种新思路、新视角。

“壮语与泰语谚语比较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研究特长和研究兴趣进行了研究内容与主题的分工,并完成了学术论文10余篇。

文化篇:周艳鲜的《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和《从谚语看壮泰民族的稻米文化》、言红兰的《壮泰谚语的跨文化对话:宗教信仰与生态伦理》和《文化间性视域下的跨文化对话:壮泰谚语中的伦理道德》,刘俊彤的《壮泰谚语中的中国形象初探》等;

语言篇:石岩《壮泰隐喻性谚语的语义特征》和《壮泰谚语对比视界中动物意象的隐喻机理阐释》、阳亚妮的《壮泰气象谚语比较研究》;

文学篇:覃丹的《壮泰谚语中女性性别定型的女性主义阐释》和《传扬歌和帕峦诗比较》、周艳鲜的《壮语与泰语谚语中的“雨”意象》、阳亚妮的《壮泰农业谚语意象异同比较分析》等。这些文章用大量的壮、泰谚语语料,对比分析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稻作文化以及传统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探求壮泰民族的历史化渊源关系,并获得了与前人有所不同的研究发现。

《中国壮族谚语》被列入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西民族语言文化与译介研究基地的“百色学院族文化研究丛书”。该丛书目前出版5部著作,是百色学院民族文化研究又一个创新成果。

百色学院处于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中心位置,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民族资源与边疆资源,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强化特色发展,致力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百色学院民族文化研究丛书”是百色学院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对外传播工作的一个创新成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