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地质矿产专业博物馆最早设于北京后迁往南京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各地相继建立了一些自然科学综合性博物馆。1915年,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推动博物馆事业进一步发展,教育、科学类博物馆明显增多,这其中,地质类博物馆数量可观。地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在中国,地质学是发展最早、最快、并具有国际水平的自然科学,尤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为先导。1913年,中国近代地质学先驱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在北京创立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在创立研究机构的同时,还附设地质标本陈列室。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标本陈列室最初设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展出陈列品900余件。1916年在标本陈列室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矿产陈列馆。1921年,地质调查所新建的地质图书馆落成,该馆位于北京西城兵马司9号,从此地质调查所的中心便从丰盛胡同转移到这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陈列内容的增加,陈列馆又陆续盖了几间新展室,至1927年,陈列面积达800平方米,陈列品已达10000余件,全馆共分为煤矿、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矿物岩石及动力地质、地质系统、古生物等6个陈列室。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陈列馆

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地质调查所作为一个全国性机构,也奉命迁往南京。1933年,由翁文灏出面筹划、募捐,购买了当时称作水晶台的地皮(即今南京玄武区珠江路700号,原942号),建造陈列馆大楼及图书馆等房舍。1935年8月竣工后,北平地质调查所迁来南京,并易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在新建的展览大楼建立了地质矿产陈列馆。自同年9月至1937年初整理布置,正式开馆展出,成为当时全国一流的地质矿产陈列馆。北平原址仍保留部分标本和设备,改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地质矿产陈列馆。

地质矿产陈列馆新馆主楼是一座具有德国建筑风格的四层大楼,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童寯设计,南京裕信营造厂承建,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为钢筋水泥建筑,中轴对称。中部方形高耸,大门两侧设楼梯直通二楼入口。楼内地面、墙裙、楼梯为木质,大厅为水磨石铺地。红砖外墙,局部饰以仿石构的传统中式图案。主楼内底层和四楼为办公室,二、三层为陈列室,展览面积约1500平方米。至抗战前夕,已建成地质构造、矿物、岩石、矿产、燃料、农业地质、地史、古生物以及北京猿人与史前文化等12个陈列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逼近南京,地质调查所陈列馆与地质调查所一起辗转千里,内迁至湖南长沙,后又迁至重庆北碚。除部分图书、标本装箱西运外,尚有大量陈列品来不及装运。南京沦陷后,日本侵略军进驻陈列馆,将室内标本和设备大肆糟蹋,时至隆冬,日军甚至将展柜拆下烤火取暖,标本被捣毁丢弃,损失惨重。不久,这里又成为汪伪政府文物保管委员会所在地。

内迁的地质调查所陈列馆搬到重庆后,一直搁置下来没有开馆,但也设法以其他方式办了一些展览。一部分展品在中国西部博物馆内展出,还举办了几次规模较大的地质展览会,如194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地质调查所特将采集的标本及图表在重庆国立中央图书馆展览,观众成千上万,盛况空前。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地质调查所返回南京,逐步恢复陈列馆。但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没有恢复原貌,展览面积只恢复到原来的80%左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整理充实才得以恢复。

1956年,国家地质部在北京筹建全国性的地质博物馆,南京地质调查所陈列馆部分人员及标本支援了北京地质博物馆的建设。1992年初,南京地质陈列馆易名为南京地质博物馆,隶属于江苏省地质矿产厅。同年,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