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木活字印刷活动是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印刷

关于中国用木活字成功印刷汉字书最早的经验来自元代王祯写的《造活字印书法》

而明代,木活字在中国已经普及多省。

到了清代,木活字印刷已在全国通行,各地的衙门、书院、官书局大都备有木活字,而且出现了如“活字印书局”或“聚珍堂”等专门采用活字印刷的店铺。

采用木活字印刷的地区有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陕西、甘肃等。

清朝最大的一次采用木活字印书的活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印刷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也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官方木活字印刷活动

乾隆皇帝在修《四库全书》时,下诏刊印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大批失传古书。因数量大,刊版耗费财力、人力,时间又太多,主办人金简建议用木活字排印,得到乾隆的批准,并把活字版名称改称“聚珍版”。

金简雇工刻成大小枣木活字253500个,先后共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00多卷。

金简还把刻印经验写成了《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珍板程式》一书,该书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的记载更详细,在刻制木字、制作字架和版框及操作技术等方面,都比王祯有所改进。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珍板程式》一书,是我国活字印刷史上又一重要文献,这本书被译成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流布国外。

清代木活字印本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经、史、子、集各个方面。

流传到现在的印本,还有2000种左右,例如《红楼梦》的第一次印本,被称为程甲本的就是木活字本,清朝在北京出版的《京报》(政府公报),从乾隆年间到清末,也都用木活字排印。

在明代末年,浙江已采用木活字印刷家谱,到清朝就更为普遍了,如浙江(尤其是绍兴一带)、江苏(尤其是常州一带)‘、安徽南部、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都有以刻印家谱为专业的刻工,称为“谱匠”或“谱师”,有些人还在秋收后的农闲季节,携带工具,走乡串镇,为人刻印家谱。

这时,木活字及印刷工具可以买卖、抵押、继承、赠送、转让,成为有价值的资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