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农学论文出于秦朝的《吕氏春秋》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战国时期的专门农书有《神农》、《野老》两种,可惜它们早已散失了。只有《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是专讲农业的,它们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农学论文。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手下的门客集体编写的一本书。有人考证它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上农》等四篇虽不是独立的专门农书,但是它们联成一个体系,已经是一套完整的论文。

战国时期,作为新生产关系的体现者地主阶级,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出了“上(尚)农”的理论,推行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崇本抑末”政策。

《上农》篇中提出的重农理论和政策,383 和商鞅(前390—前338)、吴起(?—前381)、韩非(约前280—前233)的重农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

《任地》、《辩土》、《审时》三篇是专讲农业技术的。

《任地》讲利用土地的原则,先从整地、利用和改良土壤讲起,讲到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等,使农作物生长健壮、获得高产的十个重要问题。

接着提出了土壤的“力”和“柔”(坚硬和粘和)、“息”和“劳”(休闲和连作、“瘠”和“肥”、“急”和“缓”(紧密和疏松)、“湿”和“燥”等矛盾,并指出这些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土地的利用就是通过劳动来改良土壤的性质,适当地使用土地,以人力来改变土壤的现状,对《任地》篇所提出要求的事,作了具体回答。

首先是对性质不同的土壤在耕作时间上作不同的安排。

接着谈了由耕作不良引起的三种弊害,称作“三盗”,就是“地窃”(播种过稀)、“苗窃”(缺苗)、“草窃”(杂草妨害苗生长)。

再则谈到耕种不及时和整地不得法的弊病,封垅前后庄稼最合理的布局,以及这些布局方式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审时》篇讨论耕作及时不及时对农作物各方面、特别是对子粒性质的影响。

《任地》等三篇包含着农业生产方面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总结了先秦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和罗马农学家加图(前234—前149)在公元前160年左右写的《农书》相比,《吕氏春秋》所总结的农业科学原理要深刻得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