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种植香菇的始祖是南宋浙江庆元人吴三公

2013年10月,从中国食用菌协会获悉,“香菇始祖——吴三公”通过了专家论证,这说明,我国在800多年就开始栽培食用香菇。第一个种香菇的人是南宋时期的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人吴三公。

吴三公真名吴昱,因排行第三,俗名吴三,又因发明人工栽培香菇技术,被菇民尊为菇神,称吴三公,庆元县斋郎乡龙岩村人。

2013年,为肯定吴三公开创人工栽培香菇先河的历史功绩,巩固中国最早栽培香菇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弘扬香菇历史文化,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庆元县要求追奉吴三公为“香菇始祖”得到了中国食用菌协会重视。

在2013年9月26日山东省邹城市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上,专家组通过听取介绍、质询和讨论,同意追奉吴三公为“香菇始祖”,同时报请中国食用菌协会审批,并在2013年年底予以授牌。

香菇,俗称香蕈(读音“迅”),因其在烘干中气味很香而得名,其实她是一种大型伞菌,其种类众多,不少天然伞菌具有剧毒,香菇是经冒险试尝鉴别之后,才知其美味可口,并利于健身的食品。

香菇,原生存于亚热带深山密林阔叶树朽木之中,所经历的年代已久远,现难以考证,也许当地球上有了高等植物阔叶树的时候,香菇也就存在了。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她经历了三个演变时期,一是野生时期,这个时期最长,她出于自生自灭,再生再灭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二是人工栽培时期,也即砍花法时期,这个时期也有八百年以上的历史,自宋代以后香菇生产始从浙江省龙泉、庆元、景宁三县扩大到江南十一个省,此时大量香菇进入市场;三是纯菌种播种时期,这个时期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至今香菇生产已成为全球性产业。

“历史象一团蛛丝,当认真加以梳理之后,就会发现它是那么具有规律”,当然,发现这个规律并不容易,而是付出代价并经一场论战之后才疏理出来的。现在,这个首先吃野生香菇的人总算是顺理成章地推论出来了,这就是中国浙江省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菇民的先人,被神化了的香菇栽培始祖——吴三公。

吴三公,名吴昱,因其兄弟多人,排列第三,被菇民尊称为吴三公。吴三公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3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终于宋嘉定元年(1208),寿年79岁,葬龙岩村乌龙墓吴处五叶兰花形。龙岩村于一九七三年复建庆元县时划归庆元管辖,位于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交界之地。

现全村百余户,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吴姓,系吴三公后裔。龙岩自然环境优美,群山起伏,重峦叠嶂,山高水冷,虽耕地甚少,但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居民世代以栽培香菇谋生,至今依然。吴三公世居深山密林,年轻的时候以狩猎与采集野生蕈菌为生,其发现阔叶树倒木皮层被刀斧所伤之后香菇而出,认为有种,试之栽培。他将古老的阔叶大树伐倒,在其皮层用刀斧多处砍口,并以树叶遮衣,经一、二年腐烂之后,果然密密麻麻地长出菇来,试验成功了!这就是砍花法的第一刀,这一刀,可谓天下第一刀,砍出了香菇成长、发展的前途,开劈了一条山区贫民谋生的道路,并为人类开始提供新的蛋白质来源。从此以后,吴三公同其子孙以砍花法栽培香菇。

在原木上砍以疤痕(即刀口、斧疤),使香菇孢子进入菇木内定植、繁衍而长菇。此法称为砍花法。

从表面看来,砍花法似乎简单,只是以斧在木头上砍砍疤痕而已。其实不然,它是一种以砍花为主体的综合性技术措施,它规范于孢子能在原木内定植而生长香菇为前提。这在没有任何设施的深山里,在人类尚无法认识蕈菌生活特性的千百年前,要使无法捉摸的孢子,获得一个生息繁衍的环境,谈何容易。况且菇场、菇树等生态因子错综复杂,要使砍花成功,其难度可想而知。即以砍花这一环节来说,树种、树龄、树生长向阴向阳、树皮厚薄、山场干湿、光线明暗、气流强弱、时间早迟等差别很大,砍花疏密、深浅、正斜均不相同。要在这些环节中,集多种功能于一斧,其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但是,吴三公及其菇民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在错综复杂的各个环节中,精心实践、摸其规律,获得了成功。

在使用此法栽培中,曾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某些阔叶朽木,虽然经刀斧砍过,却经数年而不出菇。这使吴三公感到十分懊丧,在叹气中以斧敲击菇木,不意数日之后,菇便大出,同样的菇木,敲了就出,不敲不出。自此而形成一种“惊蕈”术。

“惊蕈”是栽培香菇的特殊技艺。其方法是用木质松软的木块在菇木上拍击,数日后便在原无一蕈之菇木上,大批幼菇而出。

此术奥密何在?菇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认为是吴三公有法,是神的作用。其实是一个震动的作用,是一种刺激的作用。菌丝也和其它生物一样,具有一种隋性,当这种隋性未受到外界震动或刺激时,往往处于静止状态而不出菇,一旦拍击、震动以后,打破了菌丝组织之间相对平衡和静止状态,菌丝充分分解于充满空气、木质疏松的孔隙之中,发生新的运动,给菌丝增添新的活力,亦即刺激已达到生理成熟的菌丝产生新的扭结,而外界环境又适合长菇,特别是树皮已因菌丝分解而易于被菇蕾顶破的时候,便发生大量的子实体而出。这个事实告诉我们,香菇的发生,仅仅有温差和干湿的刺激还不够,还满足不了出菇的全部要求,还必须有一个物理刺激,或者说给予一定的创伤刺激,诱发生物对延续后代的紧迫感而产生子代,惊蕈术的作用就在于此。

香菇栽培技术,引起了官方和朝庭的关注。据传:“明太祖奠基金陵之初,因祈雨而食素,苦无下箸之物,刘基以菇进献,太祖嗜之喜甚,谕令每岁置备若干。刘基系浙江青田人,顾念桑梓田少山多,地瘠民贫,乘司奏请太祖,以种香菇为三县专利……”此虽未见于正史,但菇民历来广泛流传。因而,龙庆景三县菇民大步跨人江南十一省林区开发,大量香菇进入市场,菇民的权益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促进了香菇业的发展。

同样,中国香菇栽培技术,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约公元1500-1600年,通过僧人将中国香菇栽培技术传至日本,在日本宽政八年(1796)产生了历史上第一部香菇栽培专著《惊蕈录》,其作者是佐滕成裕,他在这部著作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何澹于1209年所著的《龙泉县志》185字,这185字概括了砍花法的精华。

自那时起,日本以佐滕成裕的铊目法在原木上栽培香菇,铊目法的实质也就是砍花法,这是各国学者公认的。佐滕成裕受中国香菇技术影响之深刻,以至连自己的著作也用上龙、庆、景菇民的方言“惊蕈”二字。在这影响之下,使日本香菇产量成为当时世界领先地位。香菇的栽培历史与成就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中日两国香菇的发展,对于现代中日农业文化的交流仍起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吴三公发明并经万千菇民千百年的实践,而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砍花法和惊蕈术,包含着甚为丰富的科技内涵。虽然当时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在实践的全过程中,所用的整套技术措施,完全符合其所以然。所以,砍花法和惊蕈术,是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巧妙地利用自然的一大发明创造。这种古老但又完全符合香菇生物特性的栽培技艺,是现代栽培技术的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使现代香菇生产成为全球性产业,引起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其历史功绩与任何物种的驯化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所以,香菇人工栽培的历史成就,为中华农业文化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此,在1988年于香港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应用生物学术会议上,与会代表公认吴三公是香菇栽培创始人;世界香菇源自中国浙江省龙泉、庆元、景宁三县之交的龙岩村。

联合国国际亚热带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于1989年3月25日专程庆元县菇神庙(即西洋殿)参观访问,并挥笔题词:“香菇之源”。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