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话剧导演制始于洪琛和张彭春两位名导

洪深和张彭春对中国话剧导演制的确立多有建树,功不可没。此前,中国人演剧是没有导演制度的。

洪深(1894—1955)加盟戏剧协社,第一个不同凡响的举动,就是推出排演制度,规范演员表演。他不仅强调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的重要性,而且确立了导演的权威,寻求舞美设计同剧本风格的一致。

同时,要求演员要体现出角色的个性,强调演员与演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洪深一改其平日绅士派的谦和,严肃认真地指导演员反复排练,把演员导入艺术创造的境界,使那些视演剧为好玩的人,领略了话剧艺术创造的艰难。

张彭春(1892-1957)对中国话剧导演制的建立,也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在美国留学时,正是西方小剧场运动兴盛之际。1916年,他从美国回来,任南开新剧团的副团长,在排戏中即推行导演制度。人们认为他的导演深受德国著名导演马克斯-赖因哈特,以及英国导演戈登-克雷的影响。他曾两度访问俄罗斯,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表演理论也有所借鉴。他在20年代,有计划地把欧美名剧推上舞台,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国民公敌》,还将高尔斯华绥的《斗争》改编为《争强》,将莫里哀的《悭吝人》改编为《财狂》,将果戈里的《钦差大臣》改编为《巡按》等。这在当时的戏剧界名噪一时,他导的戏闻名于京津一带。

张彭春的导演特点,首先是要求演员做好案头的准备工作,对作者和剧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其次在排演中一丝不苟,他要求按照导演的意图行事,甚至台词、动作也必须按照导演的指示去做,不得任意发挥。其三,他十分注意运用中国诗词画论的意境、韵味等理论来指导排戏。有人说,有些导演在台上让演员演的是戏,而张彭春让演员演的是生活。张彭春作为一个导演,其重要的贡献还在于培养出了曹禺、张平群、金焰等戏剧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