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知的最早的关于自行车的文字记载出于1868年的《上海新报》

在上海早期的图画报上,包括月份牌上,自行车是与时髦女郎联系在一起的,也与运动、健身等观念发生关联。

自行车与女性的关系是一个特别值得深入探讨的世界性话题。西方社会,19世纪中后期爆发的“自行车热潮”(“Bike boom”or“bicycle craze”)与女性解放运动息息相关。在此冲击下,年长的监护人、长窄裙、紧身束腹、端庄的长发、黑丝袜、粗厚的足踝、大帽子、假正经和怕晒黑都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多彩多姿的周末生活、开朗的心境、强壮的大腿、直截了当的语言、扎口短裤、凸显的女人身形、森林田野的欢乐、两性平等、消化良好和职业生活——用四个字简言之,就是“女性解放”。

与之相比,自行车并未对中国女性在身体形塑、着装审美等方面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中国女性在接受自行车的历史进程中,其间虽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争议,然而至少在城市之中,在知识分子精英控制的大众传媒话语里,中国人对于“女性与自行车”议题持有相当积极、正面的姿态。自行车拥有着现代、摩登、自由和健康等多种涵义。女子跨骑着自行车在近代中国的城市街道上,得到的常常是掌声和赞赏。自行车甚至被认为是一项女子“最适当的运动”。

中国最早骑车的女性群体,一是教会学校里面的女学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宋氏三姐妹中的大姐宋蔼龄了。美国记者、女作家Emily Hahn(中译名项美丽)在《宋美龄传》中写道:“宋耀如喜欢骑脚踏车,也是上海第一个拥有脚踏车的人。在蔼龄十岁生日(1900年)那天,他送给她一辆脚踏车,宋蔼龄,她是当时中国所有女孩当中第一个拥有脚踏车的女孩。她经常与父亲骑车出游,且不听劝告,骑车作弄环绕街上的警察而不肯罢休。”

另一类骑车的女性群体,是晚清上海的妓女。晚清中国妓女的意涵比如今要丰富许多。妓女占据公共话题,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代“明星”,走入大众的公共视野。从不拘传统的新奇奢侈的服装打扮、富贵华丽的住宅与家具,到极度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妓女在晚清中国公众心中的形象是新奇大胆,是标新立异,是那个时代时尚的代言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更多女性群体加入到骑行自行车的队列当中。这一时期,骑自行车的中国女性群体涉及的社会阶层相当广泛,其中既有为健康体魄、游娱身心而骑车的女中学生、女大学生;也有奔波街头,为生计糊口而骑车的女报贩 、女职员。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电影女明星群体。1941年,轰动一时的“周璇、严华婚变案”后,周璇搬进了寄父柳中浩的公馆中居住。因为暂时没有新作,很是空闲,她在每日学唱京剧之余,兴起了学习自行车的念头。周璇学车绝非什么个案,据当时的电影周刊的记者估计,“大小明星、导演等等,差不多有车者占三分之二。” 可见自行车在当时中国电影界的流行程度。

在以自行车为载体的环球冒险、运动竞技等活动中,近代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冲突显露无遗:一方是西方殖民话语的身体表现;另一方则是反抗西方殖民霸权的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其中著名的案例有:20世纪30年代,潘德明只身骑车环游世界的传奇经历;20世纪40年代,荷兰华人何浩华代表中国出战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励志故事。这些在当时几乎是世人皆知的故事,现在已经不常被人讲起。

自行车技术应用初期 主要是为游玩

中国最早的自行车工业制造是从自行车零件的制造开始。在上海,一批国人创办的自行车零配件制造厂和商办工场逐步创办。最早于1926年,由大兴车行开始聘请2名日籍技工,购入进口钢管和接头,正式进行自行车车架的组合、焊接和油漆,配以部分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红马、白马牌自行车销向市场。这是最早的国产自行车。1927年,润大车行也在自制部分零部件的基础上,配以进口零部件组装成飞龙牌自行车。

“红马”、“白马”、“飞龙”牌自行车严格意义上来讲,还是拼装的国货。大部分关键零件的生产和所用的原料还是需要从国外进口,并未完全摆脱对于国外自行车工业的依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事导致了大规模欧美自行车货源的停止供应,这也就迫使华商的自行车车行不得不进行独立的技术研发,1941年,合利工具厂和得利车行合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全部由中国生产研制的自行车在此时推向市场。

由于民族自行车工业羸弱不堪,近代国人脚下、街头所行的这么多自行车,几乎全系从外国进口而来。而在有自行车输入中国的所有国家中,日本以其廉价倾销策略,对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打击最大、伤害最深。

自行车技术应用初期,主要是为游玩。所以从某些个案角度去看,几乎可以认定,自行车在进入中国城市的同时就已经进入中国乡村社会了。

在某个特定区域,如河北省高阳县的很多乡村,自行车普及率并不低于中国的各大城市。有史料证明,其中一个村庄在20世纪40年代曾保有100多辆日产自行车。这主要是因为当地土布业发达,自行车成为进出货品的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但总体而言,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社会呈现出的极端不平衡的发展景象,大体呈现通商口岸城市、沿江沿海之口岸腹地和更为落后的中西部广大地区三大梯段区域。自行车在这三大区域的普及情况也呈现出日渐式微的趋向。

作者:徐涛,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