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关于豆酱的记载出于西汉的《急就篇》

酱油是中国人民日常食用的调味品,具有独特风味的酱油和海岛、沿海之人常用的鱼露、欧美人常用的沙司并称为世界上的三大调味品。

酱油是从豆酱中衍生出来的,它们的原料都是大豆。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也是中国人重要的食品之一。但是大豆的消化吸收率较低,但如果将其磨成豆浆,制成豆腐或利用微生物发酵制成豆酱以后就容易被人体吸收了,而做豆腐和豆酱的技术最迟在汉代的时候就被掌握了。

先秦时期已经有各种各样的酱,《周礼》、《仪礼》等古籍中经常可以看到“醯酱二豆”、“百酱八珍”等字样,但是那时所说的“酱”并不是指用大豆做成的豆酱,而是指用瘦肉剁成肉糜再加曲和调料经发酵制成的肉酱,由于略带酸味,所以又叫做“醯醢”。

用大豆加工做豆酱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所著的《急就篇》:“芜荑盐豉醯酢酱”,唐代颜师古注曰:“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

豆酱是把大豆炒熟或煮熟后拌面粉再经发酵制成糊状的酱,如果制成品仍然保持着大豆的颗粒状,那就是豆豉。

由于磨面的石磨要晚到战国时才被发明出来,所以豆酱的发明也不可能太早。

在汉墓中曾经出土过写有“酱”、“豆豉”字样的陶罐。

崔寔《四月民令》说:“正月可作诸酱……可以作鱼酱、肉酱、清酱。”所以清酱就是酱油。

酱油是从面酱中滤出来的副产品,所以又叫“豆油”、“淋油”、“酱清”。

崔寔是东汉时人,所以酱油最晚在东汉时也应该出现了。

豆酱和酱油不仅是一种美味的调味品,而且还可以入药。梁代陶弘景说:“入药当以豆酱,陈久者弥好也。”

孙思邈《千金宝要》曰:“ 猘狗啮人,豆酱清除之”,“手足指掣痛,酱清和蜜温涂之”。只是这些传统的土方我们现在都不再使用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