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萨其玛”一词见于清代《御制增订清文鉴》

萨琪玛是满族的食物,名字由来还有不少典故。

传说,只是传说,萨琪玛是这么来的:它原名是萨其马,是满族的一种宫廷糕点,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就是将面条炸熟后,用糖混合成小块,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有桂花蜂蜜香味浓郁的特色。

有传说,清朝在广州任职的一位姓萨的满洲将军,喜爱骑马打猎,而且每次打猎后都会吃点心,还不让重复。有一次萨将军出门打猎前,特别吩咐厨师来点新的东西。点心厨子一听,一个失神,把沾上蛋液的点心炸碎了。偏偏这时将军又催要点心,厨子火冒三丈大骂:“杀那个骑马的!”慌慌忙忙地端出点心来。想不到,萨将军吃了后相当满意,问这点心叫什么名字。厨子随即回答一句:“杀骑马”,结果萨将军听成了“萨骑马”,因而得名。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传说真实与否早已无从考证,但香甜的萨琪玛却真切地存在着。

传说不知真假,可萨琪玛是满族食物的说法,倒是没什么争议。还有个说法是,“萨其马”是满语的音译,在满语里,“萨其”有“切”的意思,“萨其马”属于一种切糕,再加上“码”的工序,切成方块,然后码起来。此词最早见于清朝乾隆年间傅桓等编的《御制增订清文鉴》。在满文字典中,“萨其马”是由胡麻及砂糖制成的一种砂糖果子(汉语称为“金丝糕”)。由于当时找不到汉语代称,便直接将满语音译,也有“沙其马”、“赛其马”等等的称呼。

本是满族的小吃,近年被台湾商人改进后更适合大众的口味和消费水平,以其酥香软甜著称。在香港,人们已习惯称萨琪玛为“马仔”。由于赛马赌博俗称“赌马仔”,因而很多香港人迷信吃了萨琪玛后,便可在赛马赌博中获胜的说法。有种说法是,每当一有赛马,马场周围的店铺萨琪玛的生意就格外得红火。

在国内,市场上的萨琪玛主要原料为小麦粉、鸡蛋、植物油、糖。仔细看看,你会发现萨琪玛其实也分为南北两派,北派萨琪玛如稻香村,产品个大,口感较脆,表面一般附有芝麻;南派萨琪玛称广式萨琪玛,比如徐福记,口感更松酥,重量更轻,但味道更香浓。

台湾流行的黑糖萨琪玛有酥脆的口感,加上黑糖的香味,香香脆脆不粘牙,不同于国内传统的金黄色萨琪玛,吃起来有“咔嚓、咔嚓”的声音,属于香脆型。黑糖其实就是红糖,各地叫法不同而已。

现在,国内市面上看到的多数萨琪玛是酥软型的,入口软糯香甜,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根据往里添加辅料的不同,还有多个口味,原味、鸡蛋味、芝麻味、葡萄干味、海苔味,还有五谷杂粮萨琪玛。萨琪玛的原料不外乎高筋粉、泡打粉、棕榈油、麦芽糖饴、葡萄糖、蜂蜜、奶油、鸡蛋、白砂糖等等,含糖量高当然导致它的高热量,一个20克的萨琪玛就有98千卡的热量。当日常零食小点没问题,但不宜大量食用。

跟蛋黄派一样,萨琪玛也早已被贴上了“平民糕点”的标签,虽然不如凤梨酥、榴莲酥的精贵,也不如饼干家族的品种多样,但它在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又有欧美糕点做法的影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