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详细的财政会计学专著《元祐会计录》由北宋李常写就
李常(公元1027年-公元1090年),字公择,江西南康建昌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年少时就读于庐山白石僧舍,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官至礼部侍郎、兵部尚书。著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及《元祐会计录》三十卷。
在江西人群星璀璨的宋朝,李常算是个独特的存在。他在北宋官场身居要职,但“大气的藏书家”身份似乎更为人熟知;他是个经济学达人,写出我国最早的详细全面的财政会计学专著《元祐会计录》;他是一代文豪苏轼的至交,更是作为舅舅一手培养了著名词人黄庭坚。本世纪初,随着北宋著名私人藏书馆“李氏山房”遗址被文物工作者发现,其创建者李常也再度被人关注。
庐山苦读 终中进士入仕途
根据苏颂的《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李公墓志铭》所述,“公之裔盖出唐郇公祎之十一代孙涛,遭天佑宗室之祸,与其父间关南窜流寓湘潭……”可知,李常是李唐皇室后裔,家世曾经相当显赫,后因宗室之祸,家族流落至建昌。
而李常本人,《宋史》有传,“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少读书庐山白石庵僧舍。”他自小好学,十几岁时便来到庐山楞枷院内的白石庵中隐居读书。当时活字印刷刚刚出现,书册仍不易得到,身居深山的李常要想得到一本想读的书,得翻山越岭下山购买或向藏书家借阅,然后一字不漏地抄下来,日夜诵读。
经年累月,李常游学于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之中,藏书竟达九千余册之多, 且“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一生留下“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
凭着这股甘于寂寞、刻苦好学的劲头,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22岁的李常高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
首开风气 建最早私人图书馆
之所以说他是“大气的藏书家”,据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许怀林介绍,在于其“不仅藏书数量多,而且主动供学者阅读,可说是创办了我国最古老的公共图书馆。”
李常考取功名后,便将所藏的九千余卷书籍留存赠与白石庵,请寺僧管理,向公众开放,供人阅读,“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表现了可贵的慷慨精神和提掖后学的仁厚宅心。人们为纪念其赠书义举,将他读书之房称为“李氏山房”,亦称“白石山房”、“公择山房”。
苏轼钦佩其仁心之举,写下了著名的《李氏山房藏书记》等诗文流传于世。丰富的藏书和苏轼之诗词,使李氏山房名噪一时,引得四面八方的文人学子慕名而来,川流不息。宋代名士王十朋、张孝祥、朱熹也等都曾为之吟歌赋诗。
千年之后,随着庐山星子县文物工作者的探索发现,隐于山间的“李氏山房”藏书馆遗址显于人前。据专家考证,李氏山房属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私人藏书馆。又因其首开先河,将私人藏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不啻当时之公共图书馆”,因此也被看做是国内最早的私人图书馆。
在图书得来不易,人人视书如宝藏的北宋,大部分文人官宦家中书籍多以藏为主,或仅供弟子使用吝于借人。李常这种以私为公、捐赠海量藏书私产为公益的豪气与胸襟实属难得。
但李氏山房最终还是未能在历代战乱中幸免。咸丰六年,李氏山房遭太平军焚毁,后虽有复建,但几经破坏,“抗战时最后一次遭到破坏,现已不复存在”。
奏请开辟泉州市舶司 成海上丝绸之路之缘起
李常的历史贡献并不止于捐书近万册供公众阅读,他步入仕途后也有一番政治作为。
据史料记载,李常中进士后,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打算向朝廷推荐李常,李常却谦让给好友刘琦,杨佐深受感动说:“世无此风久矣”,便将二人一起推荐。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任右正言、知谏院、秘阁校理;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转齐州太守,灭除多年盗患,兴水利,赈百姓;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任太常少卿、礼部侍郎;次年又任吏部尚书。
后哲宗即位,李常又任户部尚书,当时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不能胜任,司马光则坚定地支持李常,认为任用他掌管财政可以让天下人知道国家不急于征利。李常体恤百姓,主张“修役法”并上书皇帝。皇帝赦恩,免除市易逃欠不满二百缗的人,李常请求息钱超过二百缗也不收取。
从现在来看,李常许多思想主张都具有超前性。1087年,他以经济学家的眼光,奏请设立泉州、密州等地市舶司。而这个泉州市舶司的建立,成为宋朝及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有史学家认为,开辟这一海关兼贸易管理部门后,海上贸易的时代才真正发达起来。
除此之外,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他又撰写了我国最早的全面详细的财政会计学专著——《元祐会计录》。虽然此前有《景德会计录》,但“详细论述会计学、使财务会计奠定四柱算法、全面预算”的还是这本书。
提携有力 培养出一代文豪黄庭坚
说起李常,不得不提的还有他的另一个身份——“江西诗派”开山鼻祖、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的舅舅。在大文豪黄庭坚的成长过程中,李常对他的影响非同一般。
学者郑永晓在《黄庭坚诗歌在宋代的传播与刊刻》中这样总结,“在苏、黄结识的过程中,李常、孙觉起到了关键作用……黄庭坚少年丧父,曾依托舅父李常在淮南求学。李常人品学问俱佳,对黄庭坚的为人和文学创作影响甚大。”
李常是黄庭坚的六舅,是诸舅中年岁与之较近,性格亦相似的一位。因黄庭坚自小长在外家,与李常格外亲近,李常也常耳提面命,促他学业日进。这点黄庭坚曾撰文指出:“长我教我,实惟舅氏”。反映二人亲情的还有“亲依为日浅,爱不舍我眠。教我如牧羊,更著后者鞭”等诗句。李常还带黄庭坚游学于浙江天台和安徽一带,并推荐他认识自己的至交孙觉,后孙觉成为黄庭坚的岳父,还为之引见当时的文豪们。黄庭坚考中进士走上仕途后,李常把黄庭坚推荐给苏轼,并带上黄的两首诗和自荐信。苏轼认为黄庭坚的诗内容充实而深厚,诗思高旷,“数百年来未之见也”、“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瑰玮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得到赏识的黄庭坚声名大振。
李常逝后,黄庭坚在《祭舅氏李公择文》中写道:“我少不天,殆欲堙替;长我教我,实惟舅氏。四海之内,朋友比肩;舅甥相知,卒无间然。”可见李常对黄庭坚影响之深厚。